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骨干、同光时期名臣,陈兰彬是晚清官派留美学生的监督、中国首任驻美公使,两人都是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从广东走出的蜚声海内外的政坛人物,相互之间曾有过相当密切的交往与共事关系.据考证和分析,他们相互结识是在同治二年(1863)五至八月间,地点是在广东的高州.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友谊.丁日昌曾多次向曾国藩举荐陈兰彬,尤其是在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期间,他力荐陈兰彬担任官派留美学生监督,带领学生出洋,从而使陈兰彬迈出了人生旅程上新的步伐,并为其日后担任中国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奠定了基础.丁、陈二人友谊关系的基础,主要是他们在思想上有着强烈的共鸣,包括对于当时整个时局的认识,对于如何学习西方之所长以治国图强,对于整顿吏治、开展留学教育和派遣驻外使节、保护华侨等,他们都有不少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些共识,他们曾共同开创了派遣留学生出洋、保护海外华工和华侨利益等晚清史上一些开风气的壮举,为后人所称道.当然,作为尚未脱离封建主义思想羁绊的清朝官员,他们也都存在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儒家纲常伦理的历史局限性.事实说明:丁、陈两人在政治上同属晚清时期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洋务派官员,而在思想文化上则同为中体西用论者.  相似文献   

2.
1880年10月3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排华暴乱.丹佛暴力排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积极与美方交涉.他亲自拜会并三度照会美国国务卿,要求美方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安全,并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在整个交涉过程中,陈兰彬尽心尽力,占据道义和法理优势.但美方却不顾条约义务和基本的道义准则,蛮横地拒绝了他提出的合理要求.交涉过程表明,决定交涉结果的因素不是谁占了理,而是谁的实力强.陈兰彬个人虽勉力以赴,也无法扭转晚清时期的中国面对美国所处的外交弱势.丹佛排华事件交涉的屈辱结果,充分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陈兰彬作为留学肄业局正监督,严格遵循中体西用原则,在支持幼童学习西学的同时,设置了有关中学课程。并对幼童越出中国传统的作法加以约束,由此与副监督、受西方文化教育薰陶的容闳发生矛盾冲突。他们的矛盾是非是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碰撞。陈兰彬在担任清朝驻美国、西班牙、秘鲁首任公使期间,为了维护大批华工华侨的利益,作了大量工作,他无愧为一位大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沿海地区想法设法引诱女性出洋,迫于现实压力,清政府终于承认了女性出洋的合法化。尽管取得了出洋的合法权利,但囿于中国文化传统,华人女性很少主动出洋,大多仍是被诱拐出洋,女性出洋后仍以从事低贱职业为主。清政府一直反对诱拐华人女性出洋。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7.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6):55-5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出洋通过《北京条约》的签订而变得合法。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具有国际法律意义的《续定招工章程条约》。招工出洋,涉及有三个角色:中国官员、华工自身及外国领事官,而招工章程需要处理的是被雇华工出国前及出国后的这种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8.
据译者唐越先生介绍,《游美始末与收获》是他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找到并翻译的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先生的佚文。文章扼要地概述了容闳开创中国亘古未有之留学事业的发端、发展、夭折的全过程,在向读者全面介绍容闳此举之艰辛、曲折、离奇的同时,亦披露了留学事业之夭折乃吴子登与陈兰彬联手搅局之故,并透露美国各界乃至总统格兰特等人亦曾出手拯救出洋肄业局,但终未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此外,本文还简述了幼童留美及回国后的情况,并以实例举证幼童们不但学习成绩超群,品行更受到美国同学、师长之称许。而他们回国后,各自在不同领域为国效力,更有人为国捐躯,借以证明幼童们皆有拳拳赤子之心。裁撤肄业局召回幼童,实乃政府极为不当之举,并进一步指出,若将留学事业进行到底,必为中国缔造大批有用人才。最后,作者简述了自己对政府日后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应注意事项之建议。但此文是否为唐国安先生之作,译者未提出更多的佐证。现在先行发表,希望有关专家进一步论证、辨疑、确认。  相似文献   

9.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方、戴鸿慈二人赴该校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竟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慈说:"请老前辈发言."戴鸿慈说:"端兄和西方人交往多,懂规矩,请先发言."接下来的情形则更是让人喷饭:端方和戴鸿慈二人一左一右站立,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又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戴鸿慈说:"对对."然后端方又说一句,再问戴鸿慈:"对不对?"戴鸿慈又说:"对对."此次演讲大约几百句话,端方也问了戴鸿慈几百次,戴鸿慈也就回答了几百次.当时美国学生听得满头雾水,都很纳闷中国人演讲为何要两人同时发言.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它的管理体制,创办、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大系统,层次和科类结构等等都让其他很多国家仰慕,探究它得以发达的原因,从中找出可以借鉴的东西。而文化是它得以发展壮大的很重要的因素,在美国文化中又以个人主义为其核心精神,深入了解美国个人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深入的了解和借鉴美国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1.
陈炽在《庸书》中揭露了晚清吏治腐败与官场弊病,要求改革官员选任考核制度,提出了官员养廉与治理官场腐败的若干建议,主张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仿设议院,公举乡官,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2.
福建戏曲海外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戏曲自明清以来海外传播频繁,在20世纪形成两个高潮。闽剧、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在对外传播交流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些剧种以应邀演出与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海外演出,成为维系祖国大陆、台湾及海外华侨之间的一条重要的情感纽带,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清末早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留美教育是留欧教育展开推动的基石,留欧教育是留美教育某种程度上的改进和延续。然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留美与留欧教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文化背景不同的倡导者,越来越具体细化的留学目的及其准备工作,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不同角色的担当等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当下,留学浪潮此起彼伏,跟风留学、低龄留学等现象成为大众焦点,各种国际班和形式多样的出国方式也给中国的留学教育事业带来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的比较,一则使读者对两次留学教育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体认;二则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并结合当今一些留学现象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季同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的先驱.陈季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传播工作,并为消除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作了种种努力,他的贡献使晚清中西关系的发展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5.
母教在清代盛极一时,陈书等人即是其中代表,从她们的事例以及时人对此的评价中,可以发现清代母教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因素。母亲将知识与家族文化传授给后代,并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清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文化传承中担负了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6.
陈宝泉及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宝泉是清末民初的教育家 ,他把爱国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在国民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与李建勋、周学章曾被并称为河北省教育三杰。加强对这一类人物的思想的挖掘和研究 ,是教育史学界应该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锋的派生物,是异质文化接触过程中引发出的一种异常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意识。黄遵宪作为晚清最早一批驻外使节人员,曾几涉重洋,对西方文化有切身的感受与实际的认识,然仍不能摆脱这种奇妙的思维方式,认为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源于中国,西方的政、教亦出于中学。  相似文献   

18.
溧水濮氏家族是白鹤梁题刻所见著名姓氏家族之一,它是晚清时期江苏溧水一个新崛起的家族,该家族以科举出仕、为官理民、文化创造而闻名,在晚清、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社会均深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官绅们的心理态势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走过了从“西学中源”到“中外通行”的文化调适演变历程。除顽固排外者外,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法律教育的文化优长,另一方面又深陷在传统法律教育的羁缚中,形成了二种自我矛盾的凝重心理。  相似文献   

20.
陈维崧发起,陈维嵋、陈维岳等人参与的陈氏昆仲唱和,顺治末年就已开始,早于康熙初年的江村唱和、红桥唱和、秋水轩唱和,是清顺康之际江南词坛具有独特意义的家族式唱和活动。陈氏昆仲的唱和词,运用豪放悲慨的长调,抒写家族情感,具有纪实性而非游戏文字,赋笔言志而非竞技逞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变革性。陈维崧及其诸弟还积极参与清初其他唱和活动,所作和韵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新取向及其唱和词的新格调,与陈氏家族文化背景和清初词坛审美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