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学报(工业技术)类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大学学报(工业技术)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通过与《2011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统计源期刊的对比,说明大学学报(工业技术)类期刊是优质的科技出版资源,在学报体制改革中,应首先肯定这部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因为学报固有的弱点,忽视其对科技出版作出的贡献,及在科技出版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情报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们最新构建的期刊评价体系,对7种纯情报学期刊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评价。从发文的引用文献和标注情况,考察了情报学期刊的学术规范量程度;根据CSSCI的引用数据比较了情报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利用二次文献转载数据和Web即年下栽率探讨了情报学期刊被关注的情况。最后,对情报学期刊进行了综合学术影响评估。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学术期刊影响力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学术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河南省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和h-指数等主要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并与各自学科内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最高值进行对比,以了解河南省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及其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核心期刊的含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研究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41种医科大学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收录的41种医科大学学报类期刊的影响力进行分析。通过引用CJC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情况等指标上,对41种学报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学报的影响力彼此有明显差距,且受多种因素左右;医科大学学报类期刊的整体国内影响力居国内所有医药类期刊的中下游水平,但整体质量和水平都呈上升态势;国际影响力则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6.
杨珠  王旖旎 《情报探索》2013,(11):39-41
对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2011年6个版本的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1996年版外。入选的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数量和比例逐版增加;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分布的期刊数量最多,在体育学科中占的比例最高:从总体上看高校社会科学学报入选专业性期刊的比例十分有限;各版的继承率逐版增加,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逐步扩展并日趋稳定的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数据阐明目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指出新时期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 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遴选出的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中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期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高校学报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占比,及其各项评价指标与其他核心期刊和非核心学报的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高校学报占比14.6%,与其他核心期刊相比,高校学报整体评价指标偏弱;不同层次、类别高校学报的评价指标差异明显。【结论】 以期刊评价指标衡量,高校学报整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偏低。现阶段制约高校学报整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办刊定位固化、主办高校综合创新能力不均衡、科研评价体系的偏向,以及僵化的办刊模式和缺乏竞争的办刊环境。  相似文献   

8.
2000,2004和2008年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数量分别为56,88和120种。2004年版与2000年版相比,新增39种,转到其他学科5种,出局2种;2008年版与2004年版相比,新增27种,由其他学科转入9种,转到其他学科1种,出局3种。总体上看,2004年出局的2种期刊于2008年重返该表,实际净出局了3种期刊。各版核心期刊位次变化较大,振幅在±16以内的期刊有49种,排序增幅大于16的期刊有12种,排序退步16以上的期刊有26种,且多数处于2008年版该类核心期刊表的后半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刊(CSCD)是遴选核心期刊的主要影响因素,只要是CSCD来源刊的学报全部进入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建议在今后的核心期刊遴选中,进一步考虑期刊自引成分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将我国材料科学类期刊分为材料综合、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6类,对其影响力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影响力不断提高,与其他学科相比,材料类期刊的影响力在国外处于下游,在国内处于中游。不同材料类期刊发展不平衡,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类期刊影响力相对较大,有机和功能材料类期刊相对较小,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和材料综合类期刊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获奖情况和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情况,采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2002~2006年期刊影响因子等主要评价指标,对广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广东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已经达到全国同类自然科学学报的平均水平,并且培育出现了一批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报,但发展的不平衡仍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期刊动态与静态h指数的概念,并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统计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的动态与静态h指数,探讨其在时间序列上的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同时将结果与期刊其他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h指数测评期刊需要有个时间跨度;期刊h指数较之影响因子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与期刊其他评价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期刊动态和静态h指数是从不同侧面对期刊的测评,其结果可以成为同行评议的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及其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和原始文献调阅,以创复刊较早的《东北师大学报》和《厦门大学学报》为典型代表,对1949年至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的继承、恢复、发展,及其科学传播源流作了系统分析。认为《东北师大学报》反映了中、俄(苏)、日等多种文化传播,又反映了中国民族解放事业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学术期刊领域最初的胜利成果传播;认为《厦门大学学报》依托福建厦门与滨海的地缘优势以传播海洋科学为特色,并在历史上学报的继承、学校与学报特色传统的继承、以分册专辑形式出版综合性大学学报,以及学报在大学中的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第1期至2007年第2期共26期1208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第一作者、作者简介等相关信息,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前后为切入点,主要论述了:在论文合著情况以及作者人数、单位分布等方面,针对成为核心期刊后出现独著、第一作者为专科院校等所占比例减少以及多人合著、篇均作者数、年作者总数、第一作者为校外本科院校所占比例增加等现象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在作者年龄结构方面,通过统计数据发现2004年前所占比例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30  相似文献   

14.
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影响力探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整体水平,依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2001~2005年的统计数据,从影响因子和h指数2个引文指标评价了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从我国师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评价数据库和被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我国20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彦庆 《情报杂志》2000,19(2):69-71
对20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进行了统计分析.<学报>开本以国际A4为主流,信息量逐年增加.基金论文比例较高(50.85%),平均发文时滞367天.其合著率(90.17%)、引文比率(99.33%)均较高.但合作度(3.04人)偏低,篇均引文(5.65篇)低于国内水平,更低于国外水平.<学报>编辑规范化水平较高,但应致力于缩短发文时滞.有条件的应出版<学报>的英文版,并积极创造条件尽快上网,使<学报>早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统计分析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各学科和地区核心期刊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选取7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利用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系统获取各期刊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多项基本指标统计分析,论述了各期刊的特点,并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对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大学学报是一个规模化的学术群落,但一直以来却因个刊“小、散、弱”而居于学术出版一隅,饱受诟病,形成目前的尴尬地位。追问其根源,在于“散”,即内容散,发行散,力量散,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使得改变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综合性期刊为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名校科研优势的系列专业期刊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和推送等新型手段,可以强化传播效果,实现构建高校专业期刊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晋生 《现代情报》2005,25(4):171-173
本文利用《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