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这些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分析】科普说明文怎样一开头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头段相当重要。《食物从何处来》的开头段很有启发性,而且语言很形象。它先不急于回答“贪物从何处来?”这个问题,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2.
一篇好的说明文必须既注意科学性,也要适当地注意生动性。《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这样的文章。我想以该文为例,说说指导学生进行说明文读写的浅见。先说读。指导学生读,要有目的地抓下列几个重点。题目揭示内容“食物从何处来”这个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这种题式的末尾用不用问号都可以,该文的题末不用问号)。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同时标题醒  相似文献   

3.
阐述事情的道理的说明文,称之为事理说明文。语文课本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等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的典范。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详细了解说明对象。常言“见得真,才能道得  相似文献   

4.
写好说明文,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是关键。下面我们结合《食物从何处来》这篇文章具体来谈谈。下定义。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以便读者明确了解被说明事物的基本概念。《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在介绍“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事物时,就采用了  相似文献   

5.
三 第五单元也是本册的重点单元,它包括《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何处来》、《奇特的激光》。 这三篇课文都是比较通俗的科技说明文,但在说明的方法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要求上也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6.
一谈到说明文阅读教学,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烦恼:教好教,考难考。事实也是,我们初中的说明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在教学时只要扣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就行了,但是学生在考试时却失分很多,甚至有些题目错得很离谱。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从整体出发,总体确定教学目标及要求,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食物从何处来》是一篇普及科学知识的整理说明文。作者采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使得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尤其是文中的八个比喻,则更具有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奇妙功效,显得新鲜活泼,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说明文的教材有如下特点 :第一 :科学性。科学知识含量大 ,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最新的发现、发明等。如《食物从何处来》除涉及生物知识外 ,还有生物化学 ;《恐龙危机无处不有》除古生物学外 ,真正证明的是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 ;《被压扁的沙子》则涉及到化学、物理学中的压力学、热力学 ,真正解说的又是古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二 :丰富性。内容涉及面广。有人文性较强的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有探究自然之谜的 ,如《蜘蛛》、《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大自然的文字》、《食物从何处来》、《时…  相似文献   

9.
教说明文单元,我采用了单元教学法中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讲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精读与略读这一单元,应教课文有《泥石流》、《大豆》、《蛇岛》,《景泰蓝的制作》等。我选《泥石流》作为精读课文,其余三篇作为略读课文。通过《泥石流》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掌握说明文的共性特征。我的教学步骤如下: 一、什么是说明?说明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解说。二、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性(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知识性(传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说明文的分量越来越重。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说明文难学难写,不愿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解说式教法,越发索然寡味。采用游戏方法来教,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意兴盎然。就以《核舟记》为例吧。这是篇文言说明文,教学难度颇大。《核舟记》说明的对象是古代微雕奇葩——桃核雕成的小船。主题是“苏东坡泛舟赤  相似文献   

11.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设计山西/李云川《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食物”的概念应是本课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明白“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并不都是一致的”。我对此设计了如下教案:(1)出示小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2)提问:指出哪些是食物?(3)提问:“尸体”...  相似文献   

12.
课堂上。 我与学生共同探讨《食物从何处来》一课的语言特点。 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叙述平实 ,相对较为枯燥 ,教师普遍认为比较难教。为了促进说明文的教学 ,本期特别组织了各地 6篇说明文的教学设计 ,其中《鲸》《蝙蝠和雷达》各有两篇。这几位作者对“趣教”说明文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不妨一读。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介绍食物来源的科普说明文。全文结构谨严,脉络分明,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本文可从剖析结构入手理清全文内容,同时注意学习多种说明法。一,本文的结构(一)导析:本文紧紧围绕着“食物从何处来”这一中心问题,逐层说明,一脉贯通。参看下表,弄清本文与同类说明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属于科技说明文单元。这一单元所选课文 ,有的阐明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 ,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食物从何处来》(以下简称《食》)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 ,很好地体现了“例子”作用。我们试想 ,自然界的生物品种繁多 ,千姿百态 ,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 ,生存方式和习性也互有差异 ,要把这千差万别的各种生存的问题阐述明白是多么的不易 !而本文作者却把如此复杂的问题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 ,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类复杂的科技说明文时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特级教…  相似文献   

16.
一、一道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老师上成科学课。的确,怎么把握说明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明文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说明文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值得研究。下面就以《恐龙》(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为例来说说这类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恐龙》讲述了恐龙的种类与生活习性,属于一篇科学常识类的课文。而我们在40分钟的课堂里该向学生传达些什么呢?很多老师把它定位于“了解恐龙的类型及特点”。于是一堂课中,翻来覆去地问学生“:你知道了哪些恐龙?“”这种恐龙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来写这种恐龙…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坚决反对所有问题都由教师提出来。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文体价值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以《南海:资源的宝库》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学习实录片段】片段1:问题导入师:一篇说明文,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阶段,阅读课文中说明文占相当比例,这些说明文大多语言朴素,内容平实,文章结构也清楚明了,有规可循。编者旨在让学生多了解大自然,认识并掌握某些自然科学知识。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其自主学习”的原则来进行。下面就我教《鲸》为例,谈谈说明文活动化教法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家张寿康先生曾指出,说明文“干枯乏味”使得有的教师“不愿教说明文”。而教师埋怨学生不乐意读写说明文之声也常有所闻。怎样使学生乐意写说明文?或者说怎样使说明文写得生动些?叶圣陶先生在《文章礼花》中说:“说明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有三部曲——梳理说明顺序,探讨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色。久之,形成套路,缺乏创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既有科学性,又富于文学情趣。于是笔者就有了这样的疑问:说明文还可以怎样教?本文旨在以《南州》为例探讨说明文教学是否可在教学设计上有些创造,摆脱乏味,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