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2.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登山》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往返两次走山路的事,通过这件事说明列宁随时随地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如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  相似文献   

4.
<正>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无从下笔,这让众多教师忍不住叫苦连连,要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对如何提高小学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做了一番探讨。一、从教材入手:读透—精研—激趣1.读透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当作范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去欣赏课文,切身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和人情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心,巧妙地引导学生细心品味  相似文献   

5.
《登山》这篇课文主要写列宁两次走险路的事.对此,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琥珀》这篇课文语言精确,说明清楚,条理分明。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整体入手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边读边议,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形式  相似文献   

7.
《难老泉》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做到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自读”全文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第一,利用单元课文之间的相同、相似点,引发学生联想、推理,达到知识的“正迁移”,便很易做到自读。第二,就是要选准课文的突破口,也即这一节课的突破口,选择恰当便会事半而功倍。  相似文献   

8.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相似文献   

9.
《登山》记叙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隐居普罗宁时,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一道登山的故事,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如何教学这篇课文?我们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紧扣“险”字,了解故事内容。列宁与巴果茨基登山观日出,侧重叙写的是如何“登山”,作者突出了哪几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一、通读 :读出问题 ,使学生自发感知李时珍对医学的巨大贡献1 .读通课文(1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通顺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和读不准字的字音。(2 )以问促读 :学生每次读完一遍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合上书 ,用一两个问题问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如 :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 .读出问题(1 )自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读 ,尽可能自己读出问题。(2 )自定目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质疑 ,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统编语文教材确立了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现代文读写单元选配了1—2篇拓展、延伸的自读课文(如有两篇,则其中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而"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这些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老师在教读课文中传授的知识、方法等运用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去,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灵活、有效地组织自读课文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3.
《大熊猫》(“九义”小语教材第二册13课)是学生首次接触的阅读课文.怎样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这类课文呢 结合本文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先谈《大熊猫》一文的教学构想.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1.板书课题.出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让见过大熊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所见的大熊猫2.出示自读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自读课文.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②一句一句地读,把句子读通顺.③一段一段地读,认识自然段的标记.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①朗读课文(读后互评).②讨论:本文有几个自然段?读了本文后你觉得大熊猫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教学实录:一、出示小闹钟导入新课1.这是什么?2.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课题的,学生齐读。3.问:你怎么记“闹”字?怎么写的?学生练写。4.评一评学生的作业。反思:用实物导课直接了当,指导写“闹”这个范字并由学生评一评,突出一年级写字教学这一重点。二、读课文,学生字今天呀,小闹钟有个想法,他想找个朋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找到了哪些朋友?那就赶快读课文吧!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并且多读几遍。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反思:在读课文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2.同桌合作…  相似文献   

15.
犤设计观念犦《画风》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教学时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犤课前准备犦收集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造成的后果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2.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重点指导“擦”的读音及“旗”、“擦”的写法。2.检查指导朗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相似文献   

17.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18.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19.
读一篇课文,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读不懂,或者读得不深入。怎么办?我主张,读的问题要用读的法子来解决。一补读背景有些难点,是学生不了解课文中事件的背景造成的。对这类问题,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自读中突破难点。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诗,让学生明白了诗的表面意思后,一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  相似文献   

20.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 ,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 ,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 ,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 ,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教学时 ,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变序教学 ,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自学入手 ,直奔中心1 出示自学提要 ,让学生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填空 :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 ,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 ( 2 )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并概括段意。 ( 3)找出课文的中心段 ,画一画 ,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