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鲁迅作品时,常常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鲁迅先生的章是现代白话,为什么也有“通假字”?为此,笔从人教版初中语教材(共6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教材(试验本,含《语读本》)的课注释中整理出了17个所谓的“通假字”(见加点字),试列举如下(括号内的字为现代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2.
本文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原则,提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应当(一),从鲁迅思想实际和作品实际出发,悉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这是教好鲁迅作品的重要前提;(二)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实际和认识水平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中的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次教材编订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惑与尴尬,通过调查研究,梳理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解析问题形成的内外部原因,才能探索出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学语文的教学作品,鲁迅的文学作品是不可忽视的。自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来,他的作品便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的教材之中,他极为深邃的思想,艺术风格非常独特,加上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甚至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鲁迅的敌人就是封建礼教、黑暗现实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鲁迅与它们格格不入。鲁迅的议论文、杂文、散文和小说总是表达着深刻思想:批判丑恶,揭露现实,唤醒民众,呼唤民族觉醒。我们在阅读、理解中学教材中鲁迅各类文体作品时,应该研究性地做到:一.抓住鲁迅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残余,新旧交替,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任  相似文献   

7.
入选中学教材的鲁迅作品,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其出神入化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化简单为丰富,化粗略为细腻的功效,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8.
风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群体意识构成的风俗习惯,具有很强的渲染性和感染力。从作家本身来说,生活在某一地域,他们的情感和意识必然受到该地群体风土人情的熏陶,其作品必然带有某地特殊生活习俗的烙印。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是作家创作需要撷取的生活素材,独特的传统的生活风尚又是作品深广的文化背景。鲁迅生长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吴越文化的重心地带——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鲁迅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入木三分的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个文学宝库中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极大的创造性 ,文章的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好的标题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它能集中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体现作者高超的艺术底蕴 ,同时能吸引读者阅读、引发读者思考、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图 ,在这方面 ,可以说鲁迅先生是独具匠心的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 ,标题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领悟。1 表明创作思想《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 ,小说…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探索一条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找准沟通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加强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四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鲁迅语言的巧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沈幼平 《学语文》2006,(3):18-18
长期以来,鲁迅作品的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入选数量在古今中外的名家里始终居于前列,大体保持在十多篇以上,有的省编教材甚至达到二十多篇的规模。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小说、杂文、散文等各种文体,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12.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阅读鲁迅,同样可以体会到时代的温度与呼吸。  相似文献   

13.
张子超 《现代语文》2007,(8):103-104
韩石山先生在其书《老不读胡适,少不读鲁迅》中提出,教材中鲁迅作品不宜选入太多,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通过对其阐述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其所作的分析和鲁迅先生文章的解析,指出其所撰之文值得商榷的不妥当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去选择很难,改变选择更难,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的思想、灵魂,进而改变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5.
洪琣 《学语文》2012,(3):11-12
王富仁在《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说,20世纪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不会忘记的,分别是:孙中山、毛泽东、胡适和鲁迅。他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缔造者""我们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象征"。如此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新闻报道中“不明真相的群众”已经在新闻话语中剔除,但是凑巧的是,有关“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被大幅削减”的言论.却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广泛传播,大有沸反盈天之势。在凤凰卫视的辩论节目中大骂范美忠的郭松民先生就上发表了《删除鲁迅作品是数典忘祖》的文章,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17.
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在课堂中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大量减少鲁迅作品引发社会对"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忧虑和争议.从"神圣化"到"凡俗化",对鲁迅的评价都是建立在对其作品政治化解读基础上的.这种解读都没有呈现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对鲁迅作品在题材内容、主题倾向、语言修辞方面的非议也是其作品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具有原创性、源泉性,也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永远...  相似文献   

20.
李永红 《语文天地》2011,(11):45-46
一个人去选择很难,改变选择更难,但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鲁迅,鲁迅人生的改变从弃医从文那一天开始,他认为医术只能挽救个人生命,文学则能拯救众人,改变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