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  相似文献   

2.
行为干预技术在转变问题行为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行为是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出现、扰乱性较大、对学习影响较严重、需要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它分两类:一类是攻击型,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不与同学合作、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表现为羞怯胆小、  相似文献   

3.
越轨行为指违背社会规范,破坏社会秩序的反社会行为。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违法行为,如偷窃、赌博、性侵犯等;一类是偏差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打架骂人等。由于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日常生活模式和态度的约束,偏差行为涉及的范围很大。   一般来说,学生发生越轨行为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观因素:学生发生越轨行为大都与歪曲的自我意志或观念的非优化状态相关。超越客观现实的自我评价,加之自我控制的薄弱,必然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这往往成为行为越轨的心理因素。   客观因素:首先是家庭…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日趋复杂,教育工作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问题学生的研究与教育工作也从原来的单一化研究转为多元化的综合研究了。问题学生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问题特征的角度将他们大致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行为障碍型学生,问题表现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不负责任、不服从、恶劣的人际关系等,另一类是情绪问题型学生,问题表现为恐惧、害怕、抑郁等。行为障碍型问题学生虽说不是问  相似文献   

5.
梁丽 《广西教育》2012,(2):49-49
"后进生"、"潜能学生"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称为"问题儿童"。"问题儿童"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型的,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守纪律和规则、与同学不合作、破坏公共财物、欺骗或偷窃;  相似文献   

6.
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问题。所谓学生问题行为,也就是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学生干扰教学正常进行,或弱化教学质量与效率(含安全隐患)的行为。一类是攻击性行为,如干扰他人听讲、看示范和练习等,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类是消极性行为,如学生个体不想学。不愿活动,沉默寡言,其行为并不对他人产生主动性影响,但亦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应该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及表现课堂问题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外在表现,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即攻击型的;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即退缩型的。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的课堂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益课堂行力,如听讲、思考、练习、发言、操作等等;另一类是无益课堂行为,如说小话、搞小动作、或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等等。有的儿童有益课堂行为占优势,无益课堂行为基本上呈隐性状态;有的儿童则有益课堂行力很不稳定,无益课堂行为呈显性状态。个体间课堂行为的差异,最终导致的是学习成绩出现差别。有益课堂行为率高的学生,往往发展较快,学习成绩较好;无益课堂行为率高的学生往往发展迟缓,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儿童的无益课堂行为,我们应设法予以矫治。 一、教师…  相似文献   

9.
毕业的学生聚在一起,不免要谈起自己的老师。其中有两类教师是学生们谈得最多的:一类是学生心存感激的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相处中,表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另一类是令学生心有余悸的老师,他们在与学生相处中表现更多的是冷漠、讥讽和挖苦。这两类教师虽然对学生一辈子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可他们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却有着不一样的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李鸿彬 《中学理科》2007,(12):54-55
在电磁感应中有两类常见问题,一类是滑杆在磁场中运动,一类是线框在磁场中运动.对这两类问题的分析,学生常常出错,暴露出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不透的问题,说明物理学习要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真正领悟物理规律的实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违反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教学活动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行为。如何调控课堂问题行为,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成败。教师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并掌握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进退有据,收放自如,不致在问题行为发生时,束手无策。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有心理学家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如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另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如行为粗暴、人际关系紧张、不专心听讲、活动过度等。产生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12.
傅先蓉 《四川教育》2000,(11):19-21
情知教学论认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有两类,一类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情意因素,可用“情”概之;一类是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认知因素,可用“知”概之。教学过程正是以这两类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统一发展的完整结构。情意系统的功能起动力作用,承担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后进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后进生,各人的评价标准不一,集中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指在品德行为方面有过错的学生;另一类是指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差、各科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再一类是指品德行为、学习成绩双差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若干理论问题张武升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两类学生:一类学生课堂表现活跃,提出和回答问题多,但质量不高,缺乏独创见解;另一类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不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但一旦被老师叫着提出或回答问题,就与众不同,有独...  相似文献   

15.
宋瑛 《甘肃教育》2005,(1):30-30
幼儿的错误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幼儿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是在家长的长期娇宠放纵下造成的、带有思想品质性质的问题,这类行为称之为不良行为。另一类错误行为是由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者是由于缺乏日常生活经验所造成的,这类行为称为行为过失。幼儿不良行为与行为过失虽都属错误行为,但发生的根源不同。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问题由于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一直以来倍受各类考试命题者的青睐.探究性问题的题型很多,散见各科书刊中,本文将着重介绍最常见、常考常新的两种题型:一类是结论不确定的问题,这就是常说存在性问题;另一类是规律探究性试题.  相似文献   

17.
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技能文/王凯旋一、演示技能及其功能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各种直观教具、运用电教媒体或做某项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他们所缺乏的感性认识的一类教学行为。演示技能具有以下功能:1辅助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18.
幼儿的行为反映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及个性特征。行为有正常和不正常之分,不正常行为即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的行为。 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即攻击型行为。其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学习无兴趣,不遵守纪律,不能跟同伴友好相处,严重者还会发生欺骗、盗窃、逃学、弃家出走等。一类是内向性的,即退缩型行为。表现为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独离群,不易适应新环境;或者性情温顺,但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的会发展成情绪性问题行为。 造成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包括:1.父母的精神障碍,如酗酒、神经症。2.母亲分娩不顺利,导致幼儿轻度脑功能障碍。3.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婚,经常打骂、训斥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纵。4.学校教育不当,如教师态度冷淡,不关心、不尊重学生,处理问题不公正等。5.社会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教育者的学生观,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贮藏知识的容器。教育者习惯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输法,用一系列理性的知识和规范去要求学生,把不顺眼的行为一概斥责为“越轨”,甚至常常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使学生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另一类则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强调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主张学校应该适应学生,一切以帮助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新课程主张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师爱、童心、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办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  相似文献   

20.
1研究目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态度是一种影响调节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是一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所解决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经历的事物或情境喜欢不喜欢或愿意不愿意之类的问题,因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决定其行为选择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比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必将对学生未来志向的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学生对化学实验态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化学实验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