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8—99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知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概率思想。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P92—9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推理、分析和判断,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对于概率教学存在很多困惑。下面三个片段反映的是老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教学片段一:公鸡也可能下蛋? 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使学生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那你们能不能分别举例说一说?比如,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黄群芳 《考试周刊》2012,(57):60-6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2~93页。知识目标: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判断涂色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通过抽牌、摸球、判断、涂色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白丰探索中树立学生自信,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可能性”是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且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由于随机观念的渗透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性教学,因此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猜测、验证、交流,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就成了教学的必需。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可能性”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上)96页—98页。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实际,通过摸球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参与多种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判断生活  相似文献   

12.
李芹 《湖北教育》2005,(11):36-37
《可能性》是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不确定现象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董月芹 《考试周刊》2012,(76):74-75
一、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初步体验某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初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②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较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⑧通过参与学习,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④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封耀 《四川教育》2006,(2):77-78
教学目标:1. 通过猜测,实验与验证交流,学生能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发生是可以确定的,有些则不能确定,进而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3.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推进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抛硬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的第二课时,内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旨在通过猜测、实践、验证,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问题中往往由许多不同的量构成,有些量是确定的,有些量是变化的,而确定与变化是相对的,可以互相的转化.我们遇到的有些问题需要在变化中寻找不变量,有些问题需要在不变中发现变化的轨迹,在确定与变化的不断转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思维的奇妙与灵活.1在变化中寻找确定因素有些数学问题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图形的不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数量的不确定等等,但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背后往往隐含有一定的确定  相似文献   

18.
周争  钟云珠 《贵州教育》2011,(11):29-3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99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摸球、装球、举旗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  相似文献   

20.
一从“写具体”转 向“内容不空洞”。   我们有些教师总是喜欢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特别是看重“具体”,对写得“不具体”的习作就视为不合格。可事实上有些教师对“具体”的认识有偏差,好像越写得多就越具体。有些篇幅长的习作往往水分大,废话多,有的还很空,有的教师无形中增加了印象分,却对那些“不太具体”而有实实在在内容的习作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小学生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不可能去长篇大论。我们不要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按大纲规定:高年级 40分钟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