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正锋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3):53-55
沈从“精神失常”时期,存在着孤独与绝望,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沈从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读鲁迅的小说就会常常看到“看客”一类形象。他们带着特有的卑琐,影影绰绰、活龙活现在小说中出现。他们的特点,一是擅长看,二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自以为是吃人者。剖析他们,更能暴露国民性的弱点,揭露国民劣根性,深入地认识鲁迅的思想与创作,认识鲁迅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林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3):115-119
鲁迅小说从以生命个体性和有限性为本质内涵的中间物意识出发,消解了个体生命的终极性,导致了对自身及外在世界的双重绝望意识。但是,这种绝望意识并没有引发否定人之存在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以其为出发点,强调以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行为来确证虚空生命的存在价值,因此,小说贯穿了“绝望的抗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5.
章竹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6(7):48-4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被郭沫若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6.
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伟大,核心在于他用自己的全部作品确立了以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中心,从个体生命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观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孤独的个体在无休止的工作中越来越渴望逃脱心灵的柬缚,获得真正的自由.村上春树笔下人物通过"爱"与"死"的方式安置"孤独"的心灵,终于发觉寻求的意义只在于"安置"的过程本身. 相似文献
8.
孙德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复仇意识的作家。他的复仇意识根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且显示出如下的特征:重在精神复仇而具有形而上特性;因为爱而复仇,体现立人意识;坚韧不拔的复仇意志以及讲究竞争艺术的复仇过程。鲁迅的复仇意识对于现今的人文精神构建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立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2):43-44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用毛主席的话说,在封建社会,能称得上圣人的是孔子,而在现代中国,能称为圣人的就是鲁迅了。因为他写的作品,深刻地抨击和剖析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劣根性,如奴性,如精神胜利法,如看客心态,并全面彻底地否定了封建的专制制度与封建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鲁迅作品的国民性,不仅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造就了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还成了人们异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因此其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宇红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7(4):15-17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将抒情渗透到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中,并从中传达出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含蓄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2.
张世远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5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申毅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12(4):86-89
鲁迅采取了一种格式特别的方式创立了第一人称小说,他的小说不仅因其数量推动了第一人称手法革新,而且在质量上达到了新文学创新的要求.鲁迅扬弃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作方法,摄取了西方小说现代创作模式,并将二者合二为一培育出了中国式的第一人称小说.鲁迅第一人称小说主要表现在它实现叙述者与人物的统一,将叙述者“我“多样化地化入小说,充分显示出了叙述者兼人物“我“的性格特征,从而张扬了“我“的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14.
15.
刘济远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2(2):32-34
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但他的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塑造人物的。分析鲁迅小说人物的刻画艺术,既要综合全面,又要有重点的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智民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9-22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17.
缪军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2(5):100-107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 ,鲁迅小说是在近代文化冲突中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审美观照。在自觉的审美抉择之下 ,鲁迅以小说的形式进行着文化的反思与批判。这种审美的批判为人们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点 ,也为文化的转型与再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是鲁迅小说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之体现 ,也是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林进桃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75-78
鲁迅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小儿崇拜”倾向,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谴责了戕害小儿天性的父权父道和师者至尊的封建思想。他倡导“幼者本位;”,呼吁“救救孩子”,积极寻求“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过去有较大的误区,主要表现在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真正障碍是旧体制,而改变旧体制的方法是改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动力论".这是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