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擅于抒情的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来解读宋词中“愁”的隐喻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表明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宋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桑伟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4,(1):72-7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宋代词人常借助落花、流水、风雨、云烟等意象表达愁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宋词咏\"愁\"的隐喻,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大类概念隐喻。这些隐喻概念以我们的经验为基础,验证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系统性,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82-85
用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艺术手法,宋词中存在着大量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它们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典故是转喻的来源之一,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来研究宋词中典故的转喻含义并对其转喻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尝试挖掘在典故英译背后英汉文化之间转喻思维的差异,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来传达宋词中典故的真正内涵。由于英汉文化思维的差异以及典故的文化专属,转喻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不尽相同,再加上译者主体性因素,转喻思维影响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5.
语用预设是认知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巧妙地运用预设,不仅可使言语增辉,妙趣横生,还有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和交际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李应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6):57-59
本从Lorents变换出发,导出了运动粒子的散射截面,过渡到低速时结果与有关献一致;最后应用所得结果研究了布朗粒子的散射截面的时间频谱。 相似文献
7.
多义词over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借助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英语介词over的多义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原型范畴理论是介词over多义形成的理论基础,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是over多义延伸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鑫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41-43
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它与哲学、心理学结合紧密,因此比较晦涩、难以理解。所以,这篇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起源、研究方法等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一些初学者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宋词的一大特色是经常出现鸟意象,尤其是杜鹃意象。杜鹃自身的生物特征及哀伤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悲情的象征义,宋代词人经常借此抒情,体现了多种情感意蕴,如伤春惜春之情、思乡离愁之感及失家亡国之痛;杜鹃还与月等意象组合,开拓了艺术表现空间;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词中通过杜鹃意象刻画不同时期的心境…… 相似文献
11.
张丽波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92+294
本文依据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从"释放型"、"相对框架运动"、"出现路径"和"同延路径"等四个方面,分析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以及认知对"假想性运动"的影响。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钟书能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45-50
语言中的虚拟移位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移位。在虚拟移位中,移动主体与参照物的语义角色发生了颠覆性互换,而隐喻性或转喻性投射是虚拟移位得以通达的认知机制。此外,表达虚拟移位的语言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具有完型特征的语法构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结构语用意义。英汉互译过程中必须把握虚拟移位在概念化过程中所具有的动态性的特征并在互译时从时态、语法构式以及主观性三方面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汤华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1-7
《全宋诗》的补辑当前已成学界甚为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几种徽州文献中辑得为《全宋诗》失收的诗作99首、佚句22则,涉及的作者共63人,其中39人不见《全宋诗》,一地文献所得数量可观,这对《全宋诗》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对人体部位词heart在CLEC语料库中的使用进行诊断性评估,从而为我们的词汇教学提供一点指导。 相似文献
15.
高蔚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67-71
“现代”诗人用一个一个的印象描画情绪;用不加装饰的字眼抓取简洁、坚硬、鲜明的一个或一串意象;用电影的手法构筑画面。他们诗中的意象具体、客观、直接、无矫饰,但“飞过的鸟,溜过的反光,不大听得清楚的转瞬即逝的声音”,都被“连系起来,杂乱地排列起来”。这样的诗,“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运用意象置换辞藻,还原“辞藻”的工具属性,让意象被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处理后,直接成为诗的构成元素。这是“现代”诗人创造的中国纯诗的新旋律。 相似文献
16.
“为觅出人句,只求当路知”——诗人曹松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曹松一生交游甚众,和众多的诗人有着唱和,但仕途坎坷,颠沛流离;而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却又关心民间疾苦,厌恶战争;身为唐代才子,创作甚丰,留给后人一百多首诗歌,亦颇见功力。 相似文献
17.
《威尔与格蕾丝》是一部美国情景喜剧,该剧充满言语幽默,是言语幽默分析的极佳语料。概念整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义、语法、语用、语篇研究,用于隐喻、转喻、幽默、熟语的解读等等。该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该剧中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8-20
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动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的营构,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诗歌这一典型表达性文本意境美的构成要素——意象(此处主要讨论动态意象)应该采取的直译策略,通过翻译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证明了直译策略有利于更好地转存原诗的意象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陈道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6-132
虽说英语是单复数语言,汉语是数词加量词语言,但英语中也有“数词+N1+of+N2”的表量结构,汉语“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的量词在特定语境下也可以省略。由于表量结构中的量词可分为八类,且量词既可用于表单位,又可用于表种类和表容器等,汉语中省略了量词的“数词加名词”构式有时就有多义性。人们在进行翻译时应特别注意根据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20.
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语义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对空间维度词“深、浅”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参照面和方向性及其投射,以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事物论“深、浅”的原始参照面是地面,其原始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由上往下的方向,而参照面和方向都可以进行不同于原始状态的投射。“深、浅”所表达的事物的本体特征是非实体性、易穿透性和非易视性。“深、浅”的隐喻义包括表示时间、颜色及其他抽象概念,其隐喻义与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