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陶行知极其重视年轻一代的品德教育和修养。他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育人思想仍有现实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根据儿童的需要的力量为转移。"可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是陶行知所倡导的德育教育方法。有需要才会有认识,才会有追求。因此,突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必须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必须让青年学生体悟,道德不仅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从而促使他们以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的方式去履行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4.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需要与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人们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道德教育应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支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理解与对话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孔争和 《培训与研究》2001,18(3):48-52,40
本文主要阐述道德需要的含义、动力、功能、层次性特征,弄清这些问题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需要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适应其心理特点,以道德需要为起点,使其产生道德动机,强化其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道德需要与道德发展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的任何一种成分也来自需要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道德需要就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发挥主体积极的心理驱动器。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以个人体的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道德教育才能取得效好的成效。1、道德教育要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产生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  相似文献   

9.
许海波  易琳 《文教资料》2008,3(16):104-105
道德不仅只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从需要角度而言它本身也属人的需要.道德起源于单个人和族群存在的需要,道德也属于人的发展需要:道德生存需要是道德发展需要的基础.道德需要也与人的道德认识相关,加强道德教育要唤醒人们的道德需要,体验道德冲突,在实践中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0.
道德需要是“蕴含在人的社会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之中的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为教育对象自我道德的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各种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 ,高校德育带有基础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努力激发并提升教育对象的道德需要。这种需要的激发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教育教育观念 ;二是要科学编排并不断更新德育内容 ;三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理解成功的意义 ;四是要优化环境 ,努力营造重德、敬德、好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邱哲 《天津教育》2006,(6):35-36
生态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相应发展而提出来的,它指的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态道德教育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生态道德需要为己任,是使个体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生态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需要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将道德需要纳入道德教育的视域之中,对道德需要之教育意蕴予以阐析:道德需要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的现实要求,是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的必然诉求,德育回归生活的现实支点。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大学生道德需要与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偏离,道德期望与高校道德教育要求背离,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作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不强的深层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严重脱节。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切实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道德需要: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不同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第一,道德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需要是人提升的需要,它不是从社会中去获得、索取、占有、使用、享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而是通过对社会或他人的给予、奉献、牺牲来满足自己。  相似文献   

15.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6.
伍艺凭 《教书育人》2009,(12):25-25
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致使学生内在成长动力缺乏,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出现了种种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18.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需要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内在驱动力。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主要通过建立健康的道德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注意学生情感与理性的结合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脱节,其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确立大学生道德需要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重构以大学生道德需要为核心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在学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要精心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学生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