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倾向的作家,时间的飞快流逝经常成为她的小说的主题,因此也就出现了众多时间性场景的描述。其中以服饰、镜子等物象为代表的"隐性时间"和以时钟、月亮等物象为代表的"显性时间",在这些时间性场景中尤为突出。张爱玲正是借助这些不同的物象,表达了她对时间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2.
赖雯雯 《读写月报》2023,(27):28-31
<正>物象是小说的基本元素,是客观事物,也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主要指小说中出现的道具、物件等。以往我们的小说教学都离不开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要素,物象其实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重要信息。在语文教育学习实践中,笔者发现课文《孔乙己》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有同质的物象值得关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标志性衣衫“长衫”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别里科夫的“套子”。在两位作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3.
<正>小说中的物象,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火、钥匙、酒葫芦、花枪、解腕尖刀、大石头等物象,《老人与海(节选)》中的渔叉、船桨、刀子、舵柄、手柄、鲨鱼、风等,可谓丰富多元,恰如白居易《金针诗格》评述诗歌中的意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一样,物象不仅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符号特征”,也是解读小说和教学时不应忽视的一把金钥匙——不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细品陈叶老师这堂课,对小说教学有以下启示: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说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找不到直观有趣的切入口而停留在对小说肤浅宽泛的解读上,如果能抓住小说中作者特意设置的“物象梗”,从前后语境的关联中探索物象的指涉意义,就可以直指小说的人物个性和深层主旨,从而达成深度理解。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在开展小说教学时要能够甄别文本中的物象梗,抓住其中具有教学价值的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设置情境任务顺利搭建起小说教学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教学中,以物象为抓手,精读这一篇,整合“这一类”文本,使学生深刻体悟小说中物象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的逻辑关系,从而领略作者的叙事匠心,感受艺术的逻辑真实,使小说鉴赏教学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7.
李航 《成人教育》2013,33(1):122-123
文章对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创作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对其早期的实验小说创作理论包括物象描写、"摄影机眼"的运用进行分析,对罗伯-格里耶在电影小说领域的创作进行阐述,从而对其小说创作理论进行一个整体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成为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而为人们所珍视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一个注脚。其描绘的场景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然而,它的象征意义却直指生命本身。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具体象征的分析,具体来说即是对"圣地亚哥"、"马诺林"、"大海"等几种物象的分析。并且简单分析了象征的功能,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对母性的淡化与重构,是借助于一系列的物象完成的。其文本世界通过"他在"的介质,如"边城人"、水和大地等来重新绘制蕴藏着深刻而浓厚的母性意味的图式,通过对母性的重构进而实现对人性理想、生命理想和文化理想的再建造,试图由此孕育出理想的新生。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是一位多产且风格多变的作家,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她在小说中所选取的诸如弄堂、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淮海路等独具特色的物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对于精致的物质生活的不懈追求,满怀热情与兴致全身心地去体验和享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器物服饰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物象世界"。在王安忆的眼中,这不是一种消极、流于物质层面没有精神追求的生活态度,而是对生命本身的实在的、审美的体验与坚守,是一种坚如磐石却柔韧如丝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巴金小说的激情风格首先表现为强烈主观情感的抒发,这决定了其小说物象突出的主观色彩;其次表现为作家情感表达方式的直露,又形成了物象运用的体系化特征,即通过对某些物象的反复运用而形成一种核心物象,在其周围聚集起一系列与主观情感相对应的同义或反义物象,形成具有内在情感张力的物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张韫 《现代语文》2008,(1):54-55
宗璞在小说<红豆>中通过红豆、雪花、夹竹桃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并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劳仑斯的小说创作中,彻底地摒弃了旧的传统小说模式,开创了新的小说模式,主要表现为象征的神秘性和语言的意象化。象征的神秘性:他的象征注重表达人物内心瞬息感受和直觉的心灵震颤。语言的意象化:劳仑斯小说语言的描述性、客观性依然存在,但意象化、感悟性的趋向是十分明显的;用语言去描绘环境、物象,环境、物象的真实性减弱,迫使读者去感悟、体验小说的环境、物象、主题。  相似文献   

14.
赵双双 《现代语文》2009,(7):114-116
苏童在小说《米》中通过对米、火车与枫杨树大水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弥漫小说始末的逃亡意绪,彰显了主人公人性走向荒诞的历程,隐喻了造成人性悲剧的悖论因子。  相似文献   

15.
"意象"在古诗文中出现较为频繁,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种手法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我觉得有了解的必要。现今结合课内外的古诗文对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作一点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物象贯穿类作文在高考中备受追捧,往往能取得一定的高分。但是"物象"选择一定要得当,不然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一般情况下,物象贯穿类作文的物象选择一定具备典型性,能为作文中的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勾连,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让"物象"成为考场作文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古诗文出现较为频繁,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种手法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我觉得有了解的必要。现今结合课内外的古诗文对送别诗歌中常见意象作一点简单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哦,香雪》是当代作家铁凝的成名作、代表作,创作于1982年。用铁凝自己的话说,小说讲述了"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女孩子,每天晚上是如何像等待情人一样地等待在她们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小说的中心事件是香雪在火车靠站的一分钟时间里,毅然踏上列车,用辛苦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自动铅笔盒。"铅笔盒"是小说的关键物象,这个主人公香雪口中的"宝盒子"在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河是徐则臣小说中或显或隐的存在,船是与运河相关的重要书写指向。在其诸多小说中,船不仅承担交通功能,更是丰沛审美意蕴的能指。徐则臣小说中的船,既以旧的缓慢姿态与火车汽车等现代机械交通相映照,又在悠远飘荡中以古典的他者视角寄意着浪漫审美。近期“鹤顶侦探”系列则以摩托艇、赌船等物象架构,赋予小说传奇色彩,呈现出某种审美超越。总体而言,徐则臣小说中的船,在缓慢流动中不断与其他物象进行着审美互动,参与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形成自足的审美建构,从而指向彼岸的理想世界,小说由此呈现出更为丰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考试》2008,(Z4)
海南、宁夏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