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想的职业教育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交汇的优势,为我国全面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培养能适应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毕业生低薪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问题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成效有直接关联,校企融合育人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优势明显,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结构、融合育人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带动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
思齐 《教育文汇》2014,(13):3-4
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今后的职业教育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人才,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再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次品教育”。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很快,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但是企业对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抱怨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无锡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中小企业是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不充分,缺少品牌和核心技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逐步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职业教育地位低、投入少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统筹规划、政策、资源,确保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职业教育学校要完善职教体系,加强职业教育计划与课程体系的超前性和实用性研究.把职业教育与中小企业发展有机结合,对学生加强和开展诚信敬业教育,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术性实用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中职学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现状不佳,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学生质量的提高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我们通过了解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现状的成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一、中职学生学习现状1.课堂纪律较差  相似文献   

6.
张同祯 《甘肃教育》2014,(18):27-2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显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类型人才的客观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统计数据显示,相当部分的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技术技能远远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表现在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差、转岗现象普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一"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培养人才与创造效益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现在,学生就读职校,既可以享受到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可以享受到在企业里接受的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它不同于本科教育模式,是根据社会需求发展的一种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优化考核方式的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合作育人模式;采取学校在把握教学方向的情况下,让老师放手去做,老师在把握住课程的主动脉情况下,让学生放手去做的"收"与"放"的有机结合方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原因难以培养出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采用分层教学推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现代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而现阶段,每年大量的职校毕业生并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为此,本文通过阐述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等方面,浅谈如何培养高素质职校人才,在解决企业所需劳动力问题的同时,使每往学生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职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营销类人才和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实现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内涵体验式教学法是指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或感受场景,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抉择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教师资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对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国际上的共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职教师资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促使企业参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但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成功需要多方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迎企业岗位技术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实施的种种发展举措与变革,其核心是要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因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举措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以期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与企业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直接为企业一线服务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生产一线是职业教育的最佳实习课堂,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也将面临如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技师这类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只有坚持教育创新,积极探索校企结合的教育和培训方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技师队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在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职业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得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目标不同于其他教育。它主要通过三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学生的技能水平;三是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7.
<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工程。2021年12月,江苏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大会。全省职业教育战线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推动全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和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化高端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技能人才紧缺。技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个主阵地,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成为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技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简述职业素养的内涵、培养现状,探讨技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抓好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能否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姜汉荣 《职教通讯》2012,(29):37-40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标,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以现代文明人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