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不见不散     
放学了   他俩只是走在一起   走在一起   便成了一道作文题   ——汪国真《感叹》   沈飞默默地走在通往宿舍的路上。自从分班后,她几乎不会笑了。 B层次,多么刺耳 !她就是想不通:为什么要分班 ?为什么不给我一次机会 ?为什么……满脑子的“为什么”使她由一个活泼开朗又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愁眉苦脸的“林妹妹”。尽管她是讨厌林黛玉的。   “喂 !沈飞 !怎么又是一个人 ?”王腾从后面跑过来。“一个人不好吗 ?挺自在的 !”沈飞有些自嘲地回答。“嗨 !咱们的‘快乐女神’什么时候也变成‘林妹妹’了 ?我看你这几天怎么有点…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诗歌作品中,《自嘲》是历来颇多争议的一首诗。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于诗名“自嘲”的含义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具体阐释问题。关于诗名有两种解释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诗题曰“自嘲”是喜怒笑骂的一种表现,是写诗攻击敌人的方式,很难说有自我嘲笑的意味。”董大中也认为“鲁迅所题‘自嘲’二字,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为什么呢?“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为什么要自嘲,又有什么可自嘲的呢?”这里,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把诗题同现实斗争的政治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另一种意见以倪墨炎,郑心伶为代表。倪认为,“本诗题目‘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  相似文献   

3.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4.
正随机应变数学考试,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的100次方等于多少?只见小明拿出草稿纸,一遍一遍地相乘,监考老师在他身后默默看着。当小明算到第88遍的时候,监考老师淡定地走上讲台:"同学们,有一道题印刷错了,‘1的100次方’改为‘1的1000次方’。"月考过后班主任在月考过后又训话了:"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为什么有的同学考得好,有的同学很差,啊?"全班无语,这时我们班的憨哥理直气壮地说了句:"因为监考老师不同!"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各国抗"疫"中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透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看到中国14亿人举国"硬核抗‘疫’"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还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硬核抗‘疫’"底气来自哪里?"硬核抗‘疫’"在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为什么其他国家却无法照抄我们"硬核抗‘疫’"的成功经验?这一切缘于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6.
浓郁的气味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她外孙板儿也跟着进了大观园学校。从乡下来到城里,板儿只高兴了一阵子便高兴不起来了。首先是同学们会笑话他的乡下口音。惜春问板儿:"你为什么把‘为什么’说成‘咋的’,把‘就是’说成‘揍是’?"  相似文献   

7.
“六一”颂     
’六一’的太阳,为什么这样辉煌?’六一’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芬芳?’六一‘的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艳?’六一‘的孩子们,为什么这样欢畅?你知道,他知道,大家全知道。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已经来到;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就在今朝。’六一’的歌声,为什么这样动听7’六一‘的舞蹈,为什么这样多情?’六一‘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引人?’六一‘的集会,为什么这样欢腾?你清楚,他清楚,大家都清楚。歌舞、故事、集会,表达儿童的幸福,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是出巢的小鹰,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我们是含苞的蓓蕾,明天将绽出蛇…  相似文献   

8.
习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句话语重心长,意义深远,引人深思。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课的"根"是什么?语文课的"魂"又在哪里呢?如今,有些语文课就如纪伯伦的那句话:"我们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相似文献   

9.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第一,行文表述失之严谨。且看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见第2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也存在些许困惑.困惑于课堂教学,困惑于学生,困惑于现实.为什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为什么学生讨厌上作文课?为什么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放不开,无话可说?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为什么会一问三不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强,听、读、写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11.
<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带着学生一起梳理贾府人物关系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王熙凤可以在荣国府当家"。当时就有学生冲口而出:"因为贾母喜欢她!"底下的同学哈哈大笑,我趁机就问了:"仅仅因为这个就可以吗?大家想想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哦?是不是仅凭‘我喜欢’就可以成功的?"我又问那个同学:"你为什么认为荣国府不能是王熙凤当家呢?"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以前教这篇文章总是把重点落在人物的塑造上面,好像从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具体和抽象     
小华在做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教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的,摸不到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常有人会产生类似这样的问题:“‘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中的‘乃’是‘是’的意思,‘是’不是判断动词吗?语法专著为什么说‘乃’是副词呢?”要想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天下无敌     
<正>曾看过一部讲述陈真故事的武侠片,片名和剧情都不太记得了,但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弟子很烦恼,问陈真师父:"为什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还是会被打败?何时才能获得‘天下无敌’的称号啊?"陈真师父思忖了一会儿,然后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错解了‘天下无敌’。"弟子追问:"那究竟怎样才是‘天下无敌’?"陈真师父轻轻笑了笑,说:"也许,天下无敌就是天下所有人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审视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这十多年,最活跃的是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动骨动肉"、教学方法的"求新求异"。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确  相似文献   

17.
一"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全心全意,恪尽职守,成就一种高度。他就是‘恪尽职守’的戚广亮老师。"三十年风雨教育路,润物无声,洒下一片青葱。她用三十年的光阴诠释了什么是人民教师的仁爱、责任、奉献。她就是‘默默奉献’的华小平老师。"机会总是垂青随时准备拼搏的人,成功总是伴随孜孜求索的人。  相似文献   

18.
妈妈的错     
“妈妈,你要是‘老外’就好啦!”六岁的小苗托着下巴说。 “为什么?”妈妈很惊讶。 “那我就是‘小外’啦。那样的话,我再也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3,(1):6
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是他,抢着替他提皮箱。皮箱的确太破旧了。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说:"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学院潘启富教授推出了创新之作——《元点上的思考》,副标题是"写给公众和家长的教育学"。此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要写这本特别的教育学?作者的理由是:"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作为‘利益相关人’,他们有权参与;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商品’,作为‘消费者’,他们有‘知情权’。他们不仅仅是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时下教育学的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