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2.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含蓄,立意要精深。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此境地,因此,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正因如此,用典也造成了古典诗词鉴赏中的语言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明珍 《考试周刊》2008,(47):217-218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4,(7):18-20
正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一方面也可以使文字简约,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当然,用典本身也可以使文章用语显得典雅、生动,语言更加书面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孙宏新 《学语文》2006,(6):3-33
用典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文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情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古人善用典,用典如果用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有时候通过对用典的分析,往往是打开理解诗歌的钥匙。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锦瑟(》见卷首)是用典方面的典范,但也因为过多的用典导致读者的不解而引起不同的理解。下…  相似文献   

6.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7.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8.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9.
陈丁芝 《教师》2008,(5):35-35
典故一般包括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成语两方面。《丈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援古以证今也。”又说:“举人事,以证义”,“引成辞,以明理”。所谓“事类”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典故”,所谓“人事”和“成辞”,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成语。写诗作文要不要引述典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证明,典故不只可以运用,更重要的是启示我们,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11.
<正>议论就是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对人、事、物进行评价、论说,并由此表达出一种思想、观点或态度的表达形式。高考对古代诗词议论方法的考查中,多见于哲理诗和时事、人物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在鉴赏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将古代诗词中的议论分为人事评价和哲理思考两大类。一、哲理思考类古代诗词中哲理思考的议论,可以分为因事缘理和因物缘理两类。因事缘理是指诗人通过某一行事感发思考,由此说理的现象。因事缘理类最有名的例子当  相似文献   

12.
用典,古人也叫用事,在先秦的古籍中已现端倪,但那只是修辞手法,却并非文体特点。只有魏晋以后,骈文正式出现,才开始襞积典事,炼词铸句,一句一典,精加雕琢,“用旧合机,不啻自其日出”,达到自然高妙,博雅含蓄的艺术效果。 《文心雕龙·事类》篇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徵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浩民,叙迟任之言:此全  相似文献   

13.
<正> 《红楼梦》里的诗词,是《红楼梦》这一“国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性并不逊色于唐宋诗词,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本文不准备论及诸如创作方法等属于艺术成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古典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手段,诸如用典寄情等在《红楼梦》诗词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论述,亦算是抛砖引玉。 用典 用典或称用事,是指借用过去的事,来说明自己当前的感情。古典诗词往往用这种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宏阔其内容,使诗词的蕴意深厚隽永、耐人寻味。 《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用典巧妙灵活独具匠心,往往把典成为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在意境中,突出抒情人的性格。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湘江旧迹”,是传说中尧之二女、舜之  相似文献   

14.
古文,尤其是骈文多用典故,用典就是援引古代成语或成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用得较普遍而理解起来也较困难的多是后者,所以典故也称为故事、故实,用典也称为隶事、使事.  相似文献   

15.
"想说爱你不容易",是许多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的真实感受。如何培养中学生感悟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尝试用朗诵和鉴赏相结合的诗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朗诵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朗诵技巧,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诗词内涵、感悟诗词情感来逐步提高朗诵诗词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诵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以达到"用理解提升朗诵,以朗诵加深鉴赏"的教学效果和实现让学生愿意去亲近诗词、鉴赏诗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精华。 诗词鉴赏,就是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文将就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前提即阅读理解,进行分析解说,以便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主旨,从而帮助考生顺利地解答与主旨有关联的各种类型的鉴赏试题。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其中写景状物类诗词鉴赏总是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可谓是重中之重。我们只要查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便能发现,在各省命题中此类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以2011年为例,全国17套高考试题中考查写景状物类诗词的就多达11首。笔者以为,如果掌握了此类诗词的鉴赏要领,  相似文献   

18.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教学目的是:1.领会唐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2.了解古代诗歌不同的流派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3.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的重点:初步掌握从风格差异、意境美、用典等方面欣赏诗词的方法,难点:浪漫主义风格与现实主义风格的区別,豪放风格与婉约风格的差异;诗词的用典。考点: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表现手法的判定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运用诗词欣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词。 4.单元主要以鉴赏诗词为目的,采用以讲授鉴赏方法与分析课文相结合的方式,强调朗读、背诵。  相似文献   

20.
霍成娟 《青海教育》2004,(11):21-21
旧体诗词中的大量用典,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用典这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明白作者用典的用意,为学生理解诗词找到突破口,以找到良好的教学途径.是本文探究的要点.下面就以中师语文课所选旧体诗词为主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