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低效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人类德性的一种主动的培育活动,是促进教育对象对社会认可和倡导的道德价值原则的选择、认同和践行的实践过程。其成效关系着人性美善的发扬和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无不突显了对当前道德教育低效化反思与把脉的迫切性。基于道德自身视阈的审视,道德教育的抽象化、道德教育的理想化、道德的理论教育与经验教育和联想教育的断裂、道德价值意义教育的偏失以及道德示范教育的缺失,则是诱致道德教育低效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的道德教育手段是非常多样的,而且大都具有通俗化、形象化的特点,它不但能够弥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手段上的不足,而且也给予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及其传播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5.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科学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它的各种功能也得到极大的发挥。但物质财富丰富了,却出现了道德沦丧、价值观的迷惘。德育就其本质来说,是面向未来的,具有超越的本质,应当成为驾驭经济科技的力量。因而,当我们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时,要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这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反思,开始思考道德重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公共伦理稀缺是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外因。而良好的公共伦理环境不是自生的,在社会转型期,以社会制度引导公共伦理的生成是必要的。以完善伦理的制度安排来引导和规约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通过道德法制化,维护公共领域的秩序;通过加强制度的执行,发挥制度的规导功能来整合人们的德性。由此,使道德教育获得公共伦理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突破口应从道德发生中去寻找,道德发生中蕴藏的交往实践正是道德教育的本源。当代道德教育应有交往实践理论的支撑,走出道德教育困境需要实施交往实践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9.
基于认同的视角,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围绕那些道德特征联结而组织起来的自我图式。个体道德认同的发展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应该强调:营造道德氛围.提供道德行动机会,以及协助个体构建道德原型和行动脚本。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道德教育必须由灌输走向对话。对话式的道德教育倡导关系思维、对话态度,又是一种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德性的生成观,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转换,道德教育联系实际生活,是构建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价值或理念的笃信不疑和身体力行,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缺失道德信仰会给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带来诸多危害。道德教育要以学生的道德信仰的培养为旨向,以促进道德教育实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如果不得其法,无论化多大力气,都难以见效。我国以往的道德教育工作收效不大,其原因就是只重视轰轰烈烈的重要性的宣传提倡,理论主张的阐述等浮于表面的支流工作,而没有人从其源头上做直,本论述了什么是道德教育工作的源头,为什么要从源头上做起,并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比较详细地分析了道德教育的源头所在及其由此做起的理由,其中将道德教育与佛教成功的传播的对比分析,将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真实反映道德的本质,其不仅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本能,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逆反.当道德教育的意义被歪曲了时,教育由此也就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就是由于对道德本质认识的错位,而导致不当的教育方式,继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一般教育学著作以及道德教育著作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的说法中,其“他律”和“自律”虽沿用康德的名词,但实质上与康德所说“他律”和“自律”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所说的“自律”还属于康德所谓的“他律”,康德所谓的道德的必要条件是“自律”,而“自律”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只有是“自由”基础之上的“自律”行为才是道德的,如此的行为才体现得山“德性”的庄严。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新流派,即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新学派是由女性主义文评和叙事学相结合形成的.之所以称之为新流派,是因为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将作品语境化,将具有政治性质的文章以叙事结构表现出来.本文主要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相交点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中莫瑞森的叙事艺术,此外,莫瑞森作为一名女作家,所在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政治化思想.在《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策略上可以充分展现黑人妇女的悲惨命运,充分阐述了黑人女性生命的扭曲是由白人文化的强势作用造成的,黑人女性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意志和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寻找自我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道德范畴的核心是尊重和公正。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人的发展,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围绕这一目标,工作上需要突出校本特色,灵活调度教育时空,营造道德文化环境;方法上需要重视情感体验,强调双向互动,让道德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从现象学的角度论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我们社会主义教育中的地位。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其他各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可以称其为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各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造就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为,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应该实现由道德尺度到道德维度的转换。在道德维度上思考道德教育是对以往研究道德教育思路的一种超越,它使研究与主观主义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反思道德教育活动本身的道德内涵及表现形式,是与多元社会所提倡的包容性价值倾向相一致的研究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此时期,美国出现了因严重的社会失范而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基于社会危机主要是一种道德危机的判断,杜威围绕着寻找新道德的基础和维持、再生产新道德的机构这两个主要课题展开了其民主主义道德教育思想:以道德教育实现民主主义,以民主主义改造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道德教育改革有两点启示:一是凸显道德教育的民主目的;二是重视道德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体验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道德教育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必须以生命体验为主导,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