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细分与周期注水配套调整的可行性由于喇嘛甸油田油层的非均质性及纵向的油层多、厚度大等特点,如果大段笼统注水,势必造成层段内复杂水淹。为了改善这部分层的开发效果,通过细分注水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条带窜流,而中低渗透层和中低渗透区吸水很少。这样各类油层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细分层系,对不同性质的油层实行分层注水和分层采油,使高、中、低渗透油层同时发挥作用,解决储量动用的不均衡,提高油田开发水平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枣南油藏是非均质性较强的稠油油藏,地下情况复杂,原油非牛顿性,水驱效率低,油水井生产变化大。适合非均质油藏的周期注水方式,很难在此确定周期形成规模。为了提高水驱效率,延缓注采矛盾的激化,实施了变量注水,见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丽 《内江科技》2014,(1):75-75,60
<正>临盘油田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为进一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本文对周期注水技术机理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对油田注水过程中如何注好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期注水简单易行,它不需要增加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常规注水系统的基础上就可实施[1]。一般来说,对于中低粘度亲水油藏、非均质严重的油藏,在综合含水70%左右时采用周期注水效果较好。国内外大量的矿场试验资料已经表明,采用周期注水,可提高最终采收率3%~10%,同时可节约注水量30%~50%。[2]  相似文献   

5.
邵保林 《内江科技》2011,32(9):135+137-135,137
孤东油田八区位于孤东油田南部,主要为正韵律的河流相沉积,油层非均质性严重,处于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常规注水挖潜困难。不稳定注水是提高水驱开发的一种重要有效手段,有必要研究不稳定注水相关增效机理。从实践出发分析水驱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从井网、注采关联出发的不稳定注水适应性,提出了优先选择注采关联相对独立的井组、油层边部注采不完善的井组、层间差异大的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并进行了矿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孙继峰 《内江科技》2008,29(5):97-98
大庆葡北油田处于开发后期,综合含水达到88.6%,三大矛盾及水驱开采不均现象突出。对该地区葡I组油层开展了宏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分析得出PI6-9砂层组为该地区非均质最强区,PI1-5砂层组次之,PI10-11砂层组最弱,并认为沉积相是影响该地区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因素,后期注水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今后油田制定开发和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台105队于2000年1月正式投产,经历16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处于中高含水阶段。通过对目前常用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几种参数与研究区砂岩动用程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从中优选合理分级参数,并建立分级标准,从而在理论上指导中高含水期的细分注水工作。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系数、单层突进系数、段内小层数等影响层间非均质性的参数对油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并从中优选前三个参数建立合理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王克兢 《今日科苑》2009,(24):48-48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储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导致我国在开采的过程中经常采取注水的方式,并经过多年的实施,总结出来了大量数据,并开展了多项的实验研究,所以在应用上面操作性能较高。而且由于在于其他的相关技术相比,注水技术拥有价格廉价、供应量充足、驱油效果消耗低等优点,所以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大多数施工单位都采取注水开发的形式,在未来的几年里面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在油田的开发上面仍是主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石油工作者来说详细的了解注水开发油田的技术及开发效果拥有很重要的意义,注水技术成果的出现将能够对于油田开采上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萨中聚驱已进入二类油层大规模上返工业化聚驱开发阶段,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二类油层层数多,纵向非均质性强,井组对应关系复杂,注入、产出矛盾较为突出,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大量措施及跟踪调整才能保证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效果,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二类油层的综合调整方法,保证二类油层聚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孤岛油田西区Ng3—6储层疏松易出砂,油层非均质严重,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层已存在次生大孔道或高渗透带,为进一步提注聚效果,在注聚前应用PI决策技术优选调剖井,确定了“多段塞组合”调剖工艺技术。现场施工调剖12口注入井,油压上升2.54MPa,达到封堵大孔道或高渗透带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丁玉强  吴斌  崔秀青 《内江科技》2009,30(7):77-77,187
在魏岗复杂断块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存在以下问题:油层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注入水方向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等。液量置换技术,即通过产液剖面和动静态对应关系分析,在搞清地下液流方向和能量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同一井组中部分高含水井进行关停或注水井控制注水,而对另一部分井进行提液或平面调整,从而达到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西峡沟西山窑普通稠油油藏2008年实施蒸汽吞吐开发后,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从油层热效率、油层加热半径、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降等四方面对西峡沟区蒸汽吞吐井生产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压低渗断块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章权  李克敏 《内江科技》2010,31(12):142-143
牛20断块是高压低渗透油田,由于早期整体水力压裂,导致油藏快速水淹,最高含水上升67.1%,断块存在着主力油层局部暴性水淹,非主力油层及主力油层边部注水长期不受效等矛盾,近年来在油藏精细描述、裂缝特征及水淹水窜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局部井网补充完善、间歇注水、大修、封堵、解堵压裂、油井转注、水井高压细分注水等配套治理手段,使区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该善。  相似文献   

15.
《内江科技》2016,(12):26-28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常见注入水无法驱油、单层突进或油层射孔出水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不够精细。对老井中的常规测井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流动单元划分与识别、井间对比与预测等技术和方法,在提高其纵向分辨率基础上,从流动性能角度细分储层,并对井间不同流动性能带进行分析预测,可以为油田注采调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实际应用表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萨中西区过渡带微生物驱油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英 《今日科苑》2006,(3):I0008-I0009
本文结合过渡带地区油层沉积特征和原油性质,优选出微生物菌种,结合室内实验研究,开展了微生物驱替和吞吐现场试验。通过对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该地区应用的效果评价,证明该微生物菌种可以在过渡带油层中繁殖并运移,在其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下改变了油层渗流特征及原油物性,从而改善过渡带地区开发效果,为更好地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焦巧平 《内江科技》2012,(11):123-124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为曲流河沉积,并细分为7种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研究表明馆上段层内、层间和平面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沉积微相对砂体和油层的展布、孔渗的变化、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和微观孔喉分布上。此研究为埕岛油田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谢滨 《科技风》2011,(3):133
油田经过多年的加密调整和注水开采,大部分已经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阶段,依靠常规方法开采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根据南一区葡I组主力油层的陆相沉积,油藏非均质性以及水驱开采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在南一区西东块2008年进行小井距布井,于2009年1月开始采用注高浓度聚合物,经过10个月的注聚现场应用研究,我们对南一区西东块注聚井取得良好效果做出真实评价,为油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聚合物驱油技术,保证聚合物驱油现场应用取得好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新 《中国科技纵横》2011,(15):81-81,83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主要暴露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见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二是由于油层条件差,注水见效慢,油井地层压力恢复慢,低效井比例高。国内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周期注水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经济有效的调整方式。周期注水的最大优点是利用现有的井网和层系,通过压力场的调整,使常规水驱滞留的原油动起来,提高水驱采收率,操作简便,经济有效,易于大规模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矿物成份及综合测试等资料,结合物性、地震数据,对巴喀地区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集层的物源及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喀地区八道湾组沉积时期物源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区内储集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均很强,其非均质性受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上八二段的非均质程度强于八一段;层间非均质性表现为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上储集层孔隙度存在两个高值区,向四周孔隙度数值逐渐降低;渗透率存在一个高值区,向四周数值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