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是时代的表情档案,甚至是构成时代表情的一部分.记录重大事件、参与重大活动是中国纪录片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方式,从1950年的<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开始,纪录片成为重要节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同<诗经>的"颂"一样,宏大叙事与庄严风格沉淀为一种独特的"颂体",这与它所承担的功能正相契合.  相似文献   

2.
2007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以<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为题发表专栏文章,对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发展作了评价.文中谈到:"<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电视人用12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透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  相似文献   

3.
时光如梭,逝者如斯.历史匆匆而过,我们常常来不及驻足.圣人曾经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圣人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实都是在告诫我们,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忘记历史就是无知的开始,而回味历史往往是大智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外语频道值新中国60周年纪念之际推出10集纪录片<中国通>,便正是我们好古温故的一次影像体验.  相似文献   

4.
每当国庆节到来时,我们都可以通过屏幕,重温开国大典隆重热烈的庆祝盛况,再次看到新中国成立前后那些珍贵而难忘的历史画面.这些记录新中国诞生的移色影像,均来自当年叶苏两国电影工作者携手努力完成的两部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这两部纪录片,将建立新中国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将伟大的时代,永远定格在胶片上;不仅是新中国最早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名片,也是通过电影艺术呈出来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堪称国宝级影像档案.七十余年过去了如今其历史价值远远超过了拍摄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纪录片构建的"想象的现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往往体现在某些重要历史/现实的消失中,因此在某些重大、特殊、敏感、边缘化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上,大陆纪录片往往呈现一种"失语",而处在香港身份特殊的凤凰卫视恰恰在这一方面突破了主导意识形态的规制,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以<凤凰大视野>、<冷暖人生>等历史题材纪录片再度书写、建构人物/民族的历史,从而弥合了两岸三地华语观众之间历史意识的分歧,凝聚族群/国家的集体共识,强化了"现实从历史中来,并不断进入历史"的历史观,暗含了新世纪中国"和"与"同"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南京>由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以中日战争之外的第三方--1937年在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人间惨状.影片的素材主要有三部分:人物"口述"、实地拍摄影像及历史影像资料.人物"口述"在该纪录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一条主线,将零散的历史影像资料按时间顺序贯穿起来,推动了整个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又见梅兰芳>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它全景式地呈现了关于梅兰芳的历史记忆,从影像修辞和精神实质上做到了对"美"和"幻想"的共同诠释,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创作范本.  相似文献   

8.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历史题材并不陌生.如何才能将文字的历史转变成影像,是创作者遇到的共性难题. 在创作<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两部历史纪录片时,我们不仅希望用电视来表现历史.更希望明确传递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观点.两片所对应的500年世界近代史和167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过去一直以历史教科书的形态植根于人们脑海之中.那么,如何才能以电视纪录片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9.
在2009年12月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这部八集纪录片用影像记录澳门自回归十年以来的风雨历程,用人物故事见证澳门回归十年来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向世人昭示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的成功实践,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澳门.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的印象中,各地的志书几乎是放置在书架上的"死书"。有关部门开始尝试用影像方式表现文本志书——"影像志纪录片",让被束之高阁的地方志书贴近民生。如何用电视纪录片的手法实现志书的影像化,从而使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与山水名胜借助影像方式,更加立体地被记录和更生动的传播到千家万户,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志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凤凰卫视继娱乐和新闻之后,开始拓展新的电视题材领域,推出了以<唐人街>、<冷暖人生>、<凤凰大视野>、<口述历史>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人文和历史类纪录栏目,这是凤凰卫视电视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相比于同期国内其他纪录片栏目(频道),凤凰卫视纪录片在社会影响和商业回报方面无疑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2.
房慧萍  吴木坤 《东南传播》2021,(12):125-126
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系列片是记录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中国奇迹的影像志.从前期策划,到设计叙述,再到制作呈现,创作团队须同政府、企业等相关各方深入沟通、密切配合,用纪录片的手法关注个体,用政论片的高度思辨论证,用精细的拍摄手法、巧妙的剪辑叙事和融合的媒体传播将民间故事的"柔情"与专题政论片的"阳刚"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刚柔并济"的好作品,才能不负脱贫攻坚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追问的传统,自屈原的<天问>开始,问历史、问社会、问现实.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反映国内水资源整体状况的电视纪录片,<水问>问的不是水,而是问我们这群有智慧生灵的人:危机何时到来?饮水能否安全?生灵是否安宁?江河如何安澜?水究竟属于谁?大国水网有多远?节水难在何处?水的答案在哪里?……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对于人类未来、民族前途的隐忧.而电视纪录片<水问>以"反求诸己"的理念追问现实,其本身也是对纪录片创作范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文献纪录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影视节目样式,过去的30年,中国文献纪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2007年底召开的"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论坛暨展映"活动第一次将"文献纪录片"作为命题进行了大规模学术研讨.有学者认为,近来以大型文献片为主的新的纪录片创作高峰是中国纪录片全面复兴的先兆.  相似文献   

15.
历史无法重演,历史可以再现.文化寻根的热潮先发于文学创作,成就于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的记录和表达,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那些在我国历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的象征物上,一面深挖历史附着在这些事物之上的民族文化之根;一面展现历史在现实中得到延伸和变向,历史因此而获得鲜活的生命,文化同时得到具象的表达.①得益于此,<大明宫>破土而出,终见天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大量出现,<失落的文明>、<历史的转折点>等均以真实再现历史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进入21世纪,<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丝绸之路>等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大拓展了观众的视野.而央视打造的<大国崛起>则代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documentry)在英语中的原始含义是"文献"、"档案"的意思,历史、理性是它的本质.纪录片,就是纪录历史.所谓纪录历史,包括表现今天的现实生活,因为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另一方面,补充历史,补充影像没有记录的那一部分,这是纪录片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真实再现”之理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实再现"最初是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偶尔采用的一种表现方法.随着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使得"真实再现"开始在不少电视栏目中得到运用,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电视台几乎所有的纪实类栏目,如<科技博览>、<探索·发现>、<人与自然>、<走近科学>、<科学历程>、<见证>、<讲述>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过"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那么,"真实再现"真的是无所不能的表现手法吗?还是突破纪录片最后一道防线的洪水猛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献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一种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与历史影像的意义阐述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对"新发现的知识单元"进行记录与保存的影像归位.文献纪录片的文献含义可以从三方面理解:"文",是指一切影像的、网络的和平面的记载着知识的物质载体,也就是有明确的物质栽体;"献",是指非物质的知识记载体;第三是"行为传达",这是王国维最早提出的关于民间原始风俗的一种记载形式等.文献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这三方面的内容建设与构成;在此,文献纪录片的基础是文献,重点在对"文"、"献"和"行为传达"这一"新发现的知识单元"的记载.应当说.文献纪录片制作活动,本身是一种对新发现的知识进行学术分析的科学研究活动.作为这一新发现的知识单元的纪录片,就是文献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历史题材是文艺创作喜好的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也不例外。当下历史题材纪录片与电视节目的火热,是一百多年以来历史影像书写发展的必然结果。审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影像书写发展历程,可发现其在观念、媒介、方法三个方面都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