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国内职业教育存在着管理混乱、教育质量严重不达标等职业教育供求矛盾现象,本文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供求矛盾来源于其三方主体学生、高校、企事业单位彼此之间复杂的供求关系,为此本文对学生、政府、高校三个主体提出建议性对策,旨在使我国普通高校能顺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过程中能有效地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2.
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邬大光 《教育研究》2007,28(4):18-25,55
高校贷款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既成事实”,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负债经营”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高校贷款与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对此政府、银行和高校都有一定的责任。如何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地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正视和急需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香港地区学生贷款:贷款机构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政府对资本市场干预程度的不同 ,香港地区形成了三类教育贷款 ,即政府补贴性贷款、成本回收型教育贷款和盈利性教育贷款。这三类教育贷款在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上是互补的。香港入息教育款的成本回收率达 71 .4% ,这表明香港的教育贷款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资金发放与回收体系 ,1 %的贷款拖欠率亦表明香港已具备了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金融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然而当前社会大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与高校能够提供的高等教育供给是不平衡的。中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第一类供求矛盾、第二类供求矛盾以及两类供求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从经济学上来看,高等教育供求不均衡是一种常态,但是如果这种非均衡状态超过一定限度,必然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有效解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大供求矛盾,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界教育信息》2002,(11):14-15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展直接向高等院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业务。不少地区的银行在办理助学贷款时,要求学校为学生担保。助学贷款既支持了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拓宽了银行的业务领域,利国利民。助学贷款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如:学生还贷意识差、还贷率低,银行风险大、影响扩展贷款规模,学校卷入担保责任等。匈牙利新近推出的学生贷款计划,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机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生贷款是高等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学生贷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与商业目标的冲突、贷款总额的不足、贷款操作的不公平和对民办学校学生的贷款歧视等。这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因而有必要对现行大学生贷款制度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银行已经着手准备向高校学生提供学生贷款。在即将到来的冬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支付学习中的开销。德意志银行此举被视作开德国私人学生贷款的先河。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计算机专业供求矛盾也日益凸显。除了数量和质量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随后,分析了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生贷款偿还制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本就某些国家校学生贷款的偿还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偿还拖欠问题进行分析与比较,对我国助学贷款偿还制度提出一些建议,试图从一个侧面为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最终确立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克林顿总统从1993年1月至2000年1月在任的8年间,美国的学生贷款拖欠率自联邦教育部对其跟踪以来,连接8年下降,首次下降至7%以下。从1988~1998年的10年间,美国学生贷款的拖欠率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1.
This empirical study examined postsecondary-student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regarding five discrete student loan plans and loan plan features. Certa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for their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various loan plans. The study address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debt ceiling do students identify as acceptable? Are students willing to indebt themselves over an extended time span? What percent of annual income do they feel reasonably can be applied to loan repayment? Will students alter their repayment plan choices given additional and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loan options? A random sample of 218 recipients of federal higher education loans during the 1973–74 academic year was drawn from the population of 6,765 undergraduate borrowers at the University Park Campus of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2.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我国旅游供求失衡一方面是由旅游供求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有假期过于集中、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和旅游需求有效化程度不高等更深层次的原因。改善旅游供求失衡必须从休假制度上进行改革,并完善旅游信息预告制度,要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增加弹性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供给结构,引导和刺激旅游需求有效化。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调教育供求关系,实现教育供求均衡,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高等学校在实现教育供求均衡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为:高等学校实界有效的教育机会供给是教育供求均衡的前提;高等学校生产合格的教育产品是教育供求均衡的关键;合理引导教育需求是高等学校的使命。因此,作为教育机会供给主体的高等学校,必须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增加投入;作为教育产品生产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育产品供求关系中供给方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切入:更新观念,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担保制度,明确助学贷款额度在银行贷款业务中的最低比例,制定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政策,尽快建立个人信用系统,培养大学生的信贷观念和诚信意识,改变还款方式,出台国家助学贷款的减免条款。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教育供求矛盾依然十分尖锐。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许多新的主张,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使教育供求矛盾得到了部分缓解。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造成教育供求矛盾紧张的内在制度根源,即由于教育产权和职责的模糊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最终需要从制度上加以变革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促使企业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型,体现在用工模式上.企业必须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能型"的用工模式转化.这一转化将加剧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失衡,导致低技术工人失业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双重问题.应对金融危机下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职业教育机构等共同采取行动,推动我国职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层次和结构的提升与优化.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教育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愈加突出,教育供求失衡暂时不可避免.其直接原因是可配置的教育资源的多寡与合理与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方能缓解矛盾,实现教育供求的均衡.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直接廷缓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不能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也在逐年递增.社会上存在没有满足的高等教育有效需求,而一些岗位相对达到饱和.高等教育在现有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实际社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货币政策也随着由从紧向适度扩张转变,但其扩张效果并不明显。试从货币供求角度对此加以分析,希望对我国今后货币走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