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当下网络对社会生活影响日渐强大的现实,课题组首次提出"电视网络影响力"的全新概念.本文分析了网络影响力的概念、网络影响力研究的意义与内容,并发布了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2007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十大电视栏目(央视和省级卫视)和十大省级卫视频道.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2007年的中国电视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通常使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的分析,讨论了影响因子存在的问题,对学术期刊评价新指标特征因子、SJR、论文-计数影响因子进行介绍,结合<中文核心要目总览>中期刊评价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应建立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体影响力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大量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从而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现阶段,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首先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检索数据,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期刊为例,比较各期刊H指数和相对H指数的大小及其特点;其次利用CNKI的系列引文数据库,对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管理学期刊的G指数进行比较研究,认为H指数与相对H指数、相对H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最后指出使用H指数、相对H指数和G指数应坚持同类相比原则,在期刊评价中应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当前我国学术交流国际化与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一个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指标——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通过分析主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其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基于他引总被引频次、他引影响因子“线性叠加”的综合排序方法与“双指标归一化向量平权统计模型”的优劣,提出按后一种算法得到的期刊CI是一种更科学、全面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综合指标.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4年版)》的数据,讨论我国学术期刊与WOS收录期刊的相对水平与差距.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影响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信息影响力评价方法主要可分为问卷调查法、搜索引擎收录情况、链接分析法、用户访问量统计、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等。影响力评价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同行评议法等定性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基于评价指标设计原理,建立可扩展到多篇论文评价的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多角度评价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提供多种指标。[方法/过程] 兼顾施引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建立包含TVF、TVF(n)以及VF(t)等单篇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提出将TVF指标扩展到多篇论文影响力的分析方法。通过实证研究,计算TVF、TVF(3)与被引次数C及施引文献的h指数的皮尔森相关性,并与他人的评价结论对照印证。[结果/结论] 对TVF及TVF(n)等指标不同的用途进行了探讨:TVF是累计综合影响力,用于全面评价论文的影响力;TVF(n)可用于比较不同年份论文间的影响力,且可预测它们未来的TVF表现。TVF还可被扩展应用到多篇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随着Web 2.0环境下社交网络的普及与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学者影响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目前反映学者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达20多种,故需要遴选合理的评价指标,避免强相关性的指标,最终构建客观、公正的学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收集PlumX/Pitt工具中提供的指标和数据,采用Spearman方法尝试探究学者学术影响力指标(被引频次)与替代计量学中社会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项社会影响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分析.[结果/结论]要综合评价学者的影响力,应当引入社会影响力指标;从数据关联性角度,一些学者影响力的评价指标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6月20日,第二届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央部委、省市电视台和专家学者等300~,人出席典礼.组委会发布网络影响力调查结果--<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学术文献影响力评价指标不断推陈出新,但尚缺乏在研究主题层面对文献影响力的评价,为发现不同研究主题内具有高影响力和引用价值的文献,本研究给出一种基于研究主题的文献影响力评价方法。[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1年-2015年间情报学领域500篇高被引文献为样本,利用LDA模型对样本文献进行主题建模,将主题对文献的支持度与文献被引频次相结合,计算特定主题文献的被引频次(specific topic cited frequency,简称STCF),并根据每篇文献在相应主题内的STCF值对文献进行影响力排序。[结果/结论]结果表明,STCF值能反映文献的主题内容、细粒度体现文献的学术地位、呈现文献研究主题的多元性,能够有效弥补被引频次、Altmetrics指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网络科技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效果取决于评价指标变量的选择。将网络科技论文影响力评价与论文排名相关联,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数学类论文为样本,从6个不同的排名等级组,即排名前0.01%、0.01%-0.1%、0.1%-1%、1%-10%、10%-20%、20%-50%,分别抽取论文数十篇,用文献信息方法对单篇论文从内容、论文载体和论文作者三个层面初选28个特征变量,以324篇论文的排名等级与28个学术链接指标样本建立为"序回归"模型的研究问题。基于Lasso方法对28个学术链接指标进行变量选择和参数估计,获得9个学术链接特征指标作为评价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基本特征指标;以418篇OA论文的排名等级对23个网络影响计量及其衍生变量进行变量选择,获得5个论文网络传播与利用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最终共获得14个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平台,其中具有强信息传播影响力的个体对网络舆情发展走势有着关键性影响。以3种类型微博个体2013年8月的微博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5种传播影响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同一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具有一定适用范围,并受到微博个体类型的影响。建议在构建新的评价指标或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待评价个体的类型的影响,以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网络环境下快速发表论文的特点,对网络发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网络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构想,该模型可与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对应和衔接,以促进不同于传统期刊发表论文模式的网络发表模式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的20 个科技资源站点的7 个网络流量指标进行综合评 价,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辅助计算和分析,提出用3 个主成分的标准值来衡量这些科技资源站点的网络影响力,从 而反映科技资源站点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共享服务水平,最后提出增强科技资源站点影响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网站规模、网站流量、网站被链接量、网络用户关注度、网站利用率5个评价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29所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发现,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影响力较低,应加强图书馆网站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视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持续增强,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电视频道持续增加,媒体市场逐步扩大,电视频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直接推动电视媒体进入"影响力"竞争的时代。电视媒体要想在人们心中构建信息传播的无上权威,就必须依靠影响力来最大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下,电视经济节目作为一类相对专业化的节目内容,日益受到业界的重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开办了专业的财经频道,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开办有财经频道、经济频道或经济生活频道,制作播出大量的经济节目。电视经济节目受到业界重视、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关于这类节目传播效果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评价指标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韩圣龙 《情报学报》2001,20(4):471-477
本文讨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 ,传统的信息检索评价指标体系遇到的困难 ,介绍了两位美国研究人员H .VernonLeighton和JaideepSrivastava提出的“相关性范畴”和“前X命中记录查准率”的概念 ,并对他们查准率计算公式做了一些改进。本文的最后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评价指标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在界定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34个直辖市、省和特区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其评价结果与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相吻合,从而证实了该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