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麃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抵有两种见解:一是本诗有具体之所指;一是诗人“自为蜀咏,别无他意”。对于前者,已有论者考证其不合理之所在;对于后者,仍在争论之中,笔者也想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相似文献   

3.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他所品评的同品诗人之间的次序是“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但他在具体评价诗人诗歌的创作成就时往往流露了对于他们之间优劣关系的看法,这就是《诗品》的品内之品。细致地辨析清楚同品诗人的优劣关系,既可以了解《诗品》的品内之品,也有助于加深对钟嵘诗学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5.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寄寓了诗人对自在的热爱和向往人性自由的思想感情,中国现代作家冰心深受泰戈尔的影响,在她地诗集《繁星》,《春水》中,也通过对自然的歌咏,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对生命的向往和对人性的礼赞。这些诗歌都是哲理和“爱”相结合的自然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盂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盂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相似文献   

8.
《明星》     
伟大的英国诗人约翰·济慈曾经说,“美好即永恒。”这是其史诗巨作《安狄米恩》的开篇,也是我们在《明星》中听到的第一行诗句,这部细腻而光辉夺目的电影是简·坎皮恩对济慈及其苦恋的赞颂。毫无疑问,这也是她的颂歌。这部精致的罗曼史处处充满着对细节的重视,对文学的热爱.以及维多利亚年代之前保守但却强烈的性感,这些都表明,  相似文献   

9.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0.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07年在温州新课程培训大会上,张新强教师也说:“教材依然是例子。”这在《论语选读》教材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因为教材本身就是《论语》的一部分节选,我们的教学也就是通过这些节选的内容来让学生走进整部《论语》,走近孔子。所以《教师用书》中也特别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垓下歌》《大风歌》都是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限制。尽管古体诗笥近体诗在体式上不同,但在意境上要求是一样的,都要求“为情造文”。“自得”是诗的最高境界。项羽和刘邦的这两首诗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大风歌》只三句,这在诗中很少见,四句为绝,两句则成对联的,可见这是不拘格的情感奔泻的“自得”诗。把项刘的诗放在一块鉴赏,抛弃“成王败贼”的偏见,就会悟得:项刘都是推翻暴秦的大英雄;他们的诗都是情真的好诗;两诗结尾都流淌着败者或王者不尽忧伤的情思。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4.
《楚辞》是屈原等爱国诗人悲愤的歌唱,字字句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哀国君之昏庸,怒小人之谗佞。《诗经》如《诗经·国风》中大部分都为抒情诗,诗人借诗歌表达或喜或怒的思想感情。《楚辞》与《诗经》在喜怒哀乐的表达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菊花,清高超逸,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是诗人们喜爱吟咏歌颂的对象。自古以来,以菊花为题材的诗歌多不胜数,但最能刻划出菊花神髓的,莫过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下面结合《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  相似文献   

16.
一读《涉江》 ,体味诗人人生之艰难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 ,为了祖国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 ,一生同腐朽的贵族势力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他的悲愤的歌唱 ,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涉江》为屈原被第二次流放到沅湘之间时纪述征程和抒写怨愤之作 ,是《九章》中的一篇。朱熹谈及《九章》时曾说 :“屈原既放 ,思君念国 ,随时感触 ,辄形于声。”“涉江”就是过长江南行 ,“旦余济乎江湘”句表明了题意。诗人被顷襄王放逐 ,离开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县 )东行 ,到了鄂渚(今湖…  相似文献   

17.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家传《春秋》侧重点各有不同,宋朱熹《朱子语类》中说:“《左传》是史家,《公》、《谷》是经学。史学者记得事却详,于道理上便差;经学者于义理上有功,然记事多误。”宋叶梦得《春秋传序》也说:“《左传》传事不传经,是以详于史而事未必实;《公羊》传义不传事,是以详于经而义未必当。”既是历史著作,必定重在记述历史事实,讲究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历史人物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20.
司有雪 《山东教育》2002,(26):28-28
现代著名诗人兼学者朱自清先生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他是在徐志摩还没有逝世前就这么说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徐志摩对新诗的发展,确实做出过比较突出的贡献。从徐的全部诗歌创作看,他的诗是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而真正构成徐志摩诗歌艺术特色和独到贡献的,是他的一部分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这类诗可以说代表了徐诗的主体。徐志摩是个主张以作品表现自己“性灵”的诗人。最能表现诗人性灵的诗,大概要算《再别康桥》了。这首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