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反人性者的人性是谁在反人性呢?反人性者的人性又是一种怎样的真相呢?1.吃人者吃人者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冷酷的吃人者,譬如鲁四老爷。祥林嫂活着的时候他没给过她一个好脸色,除了皱眉,还是皱眉(祥林嫂初到鲁镇时他"皱了皱眉",祥林嫂被婆婆捉回时他"皱一皱眉",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他"照例皱过眉");祥林嫂死去的时候,他高声骂她是个"谬种"(相当于"扫把星"),死得不是时候。这个冷酷保守、道貌岸然的道德君子,骨子里却是个爱贪小便宜的市井小人。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捉走的消息时,他说:"可恶!然而……。""可恶",是因为对方打狗不看主人,侵犯了他这个主人的威严;"然而",是因为他认为祥林  相似文献   

2.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和曹七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典型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牺牲在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同为母亲,祥林嫂和曹七巧却有不一样的母性。祥林嫂身上散发出人类最原始的母性,是人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本真甚至有些愚钝的母性;而曹七巧则暴露出被父权制异化了的母性,她更多地带有母性中"恶"的因素。由祥林嫂深沉而备受悲悯的母性到对曹七巧形象分析中的"审母",我们发现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40年代,母性的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祥林嫂的反抗一直是小说<祝福>论争的一个焦点话题,而且也往往被赋予过高的精神意义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在被改编成的电影中,居然有了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不能参与祝福的祭祀活动,她洗刷自己耻辱的希望和努力,被四婶的一声断喝彻底地葬送,于是祥林嫂变得疯狂,抄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愤怒地砍向了自己捐献的门槛.这个情节在小说原著中没有,是电影改编者加上去的,但它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探讨.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苦难而又愚昧的劳动妇女,她有这样的觉悟吗?她能做出这样的反抗行为吗?……  相似文献   

5.
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始发于 1924年,距今已有 70多年了,却并未因历时的久远而失去魅力与光辉,不仅祥林嫂这个名字流传得妇孺皆知,而且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如此短小精炼的作品,读者却总也"品"不完、"道"不尽,可见其张力之大。笔者在重读这一经典作品之后,对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原因同样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通过"我"之口,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短暂的一生里所发生的凄惋悲怆的故事。祥林嫂在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丧夫丧子、被鲁四老爷赶出家门的种种苦难之后,孤独而凄凉地死在鲁镇人们一派热闹祥和的"祝福"…  相似文献   

6.
<正>一些专家将祥林嫂的死归因于鲁四,如史志谨先生在《〈祝福〉解读》中这样说:"围绕着主题,小说反映了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有鲁四和四婶与祥林嫂的矛盾,有祥林嫂和婆婆的矛盾冲突,有祥林嫂和鲁镇一般庸众的矛盾冲突,有祥林嫂与柳妈的矛盾冲突,也有祥林嫂和贺家墺大伯的矛盾冲突。但是,在这些矛盾冲  相似文献   

7.
楼竹君 《课外阅读》2010,(11):58-59
祥林嫂的丈夫贺老六死了,儿子阿毛也被狼给叼走了。正好有个姓周的记者来到了鲁镇贺家填村,写了篇关于祥林嫂的报道,于是,祥林嫂的悲惨故事被各大报纸争相转载。  相似文献   

8.
<祝福>是鲁迅先生农村题材小说中一部倾力描写中国农村妇女悲剧命运的优秀短篇小说.通过对祥林嫂在封建时代被夫权、父权、族权、神权"四权"交替压迫,直至被摧残致死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在无情揭露和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同时也痛心疾首地暴露了祥林嫂的不觉悟.可以说,在那个万恶的封建年代,作者塑造的祥林嫂这个形象无疑是千万个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正>《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凄苦、多舛的坎坷人生:丧失两任丈夫沦为寡妇,被强卖改嫁,痛失儿子复遭驱逐家门,被视为"伤风败俗";即便遭逢无尽的创伤,仍未泯灭生存的勇气。然而在鲁镇"繁响"的祝福声中,带着伤心、恐惧、忏悔,祥林嫂悄无声息地死去。长期以来,祥林嫂的死因备受各方研究者关注,也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28)
一次,偶然翻看一位学生的日记,被一段笔迹很重的文字深深吸引。该文对刚刚讲过的小说《祝福》作了个性化的解读,其中对鲁四老爷的评价几乎完全颠覆了老师的观点。且看——"我不赞成老师的说法。鲁四老爷只是一个小富农,而不是地主,因为在祥林嫂被其婆婆掳走后,四婶自己煮午饭,儿子阿牛烧火,可见其并不很富裕。鲁四老爷守旧、迷信和自私,厌嫌祥林嫂是个寡妇,这确实很可恶,  相似文献   

11.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被看者"的杰出代表,王晓华是新时期文学之初"被描写"的典型人物。《祝福》中祥林嫂的最终死亡对于封建道统的否定与《伤痕》中王晓华的最终活下去对于主流活语的肯定,两者之间存在着"讽刺性差距"。在探寻这种"讽喻"的成因时,我们能够发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某些影子。林道静和王晓华最终都是奔向光明,与祥林嫂的"否定之死"恰成对比,充分彰显了特定时代的民族之痛与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师:昨天,我们一起讨论"是谁最终杀死了祥林嫂"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说四婶这个人还不错.昨晚,老师又翻了一些资料,有人说,四婶是真心怜悯过祥林嫂的,真的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一篇底色苍凉的小说,这种苍凉不仅在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更在于一个人可以被损害到何种地步。在祥林嫂所遭逢的种种不堪当中,鲁镇人对阿毛的夭折和祥林嫂头上那道伤疤的反应,足以看出祥林嫂是如何被损害被践踏的。小说中写道,四婶听完祥林嫂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这里似乎闪现了一点温情与人  相似文献   

14.
佟欣 《现代语文》2007,(2):94-94
看过《祝福》的人一定都记得祥林嫂吧。她命运多舛,死了男人再改嫁,改嫁后男人又病故,留下个儿子还被狼叼走。她喋喋不休地向人们诉说自己的不幸,人们在咀嚼了她的故事后,她却像被嚼得没有滋味的甘蔗渣一样被人们吐掉,还要受人唾弃,就是死了也还要被鲁四老爷之流骂为“谬种”。鲁迅在作品中从多方面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进行描绘,有三纲五常对她的约束,有周围人们的冷漠,也有其自身的性格因素。这里我们抛开那些大的方面,仅从鲁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几个小小的细节——祥林嫂的工钱,祥林嫂的身价和替身(门槛)的价钱来看祥林嫂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5.
一、"看"与异化"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结构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已不算什么特别有新意的观点。但重读《祝福》会发现,"看"不仅关涉结构方式,更直指主题:祥林嫂在"被看"之下丧失了为人资格,异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海耶克说过:一切的善意,铺成了通往地狱的路。祥林嫂的死因是《祝福》教学永远值得探究的话题,学生也很愿意对此进行讨论,我觉得柳妈对祥林嫂的死实在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柳妈普遍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她对祥林嫂讲的地狱的故事让祥林嫂内心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但柳妈除了散播祥林嫂的疤痕故事外,又有哪一点是可恶的呢?柳妈实在是鲁镇上唯一一个同情祥林嫂的贫苦民众。  相似文献   

17.
彭英 《教学随笔》2013,(20):121
鲁迅在小说《祝福》中把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作为重点,通过对祥林嫂悲剧人生中几个重要转折时期眼神变化的描写,用了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祥林嫂温顺的性格特征和善良的本性,生活的不幸对祥林嫂精神的打击,以及祥林嫂对不幸命运的挣扎,形象地揭示了祥林嫂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等传统桎梏的束缚下,逐渐被逼到绝境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19.
《祝福》中涉及祥林嫂的"经济账"有五笔: 第一笔是祥林嫂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里打工,鲁四老爷给她开出的"工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这笔"经济账"提供我们如下信息:一是工钱通过面试定下.文中写道:"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看"字用得颇耐寻味.在"看"之间,鲁家综合祥林嫂的品相和身体健康程度,决定收留她.从中可"看"出,祥林嫂的端正相貌和柔顺性格,与鲁家开出的工钱肯定有关系,也为她日后被婆婆雇人劫回,逼迫改嫁,埋下伏笔.二是,肯定了祥林嫂工作态度和劳动能力,譬如勤快,力气大,抵得上一个男子等.从以上分析可知,祥林嫂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一位打工者,尽管"她是一个寡妇"(按鲁家的说法,身份不祥,来历不明),然而鲁家不嫌不弃,予以容纳,这并不是他们动了什么恻隐之心,而是捡到一个便宜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共有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人们更多的是观其"眼神",察其"脸色"。其实,服饰描写也是肖像描写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服饰描写,不应该视为"眼神"、"脸色"的陪衬。仔细品味,尤其是祥林嫂的那根"白头绳",更是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暗示身份,突显封建礼法的顽固与虚伪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