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时期,印度佛教正式传人吐蕃境内,开启了佛教在藏区的传播、发展、演变历程。印度佛教之在所以此时正式公开传人,一方面是其长期向吐蕃渗透传播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藏文的创制、佛经的翻译、尼婆罗和亲以及巩固王权之需等多元因素的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中国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催生了与儒、道鼎立的中国佛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世道人心。西汉至西晋的输入传播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是翻译佛经、讲习经义: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是中国佛教的成长发展期,连续出现了中国佛教的两个信仰高潮;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成熟繁荣期,八宗争鸣,竞放异彩,而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五代以降是中国佛教的退潮延续期,佛教的中国化至此定型。  相似文献   

4.
道安南下襄阳后,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依国主立佛法”的原则;在理论上创立学派,兴起中国式般若学;在组织上建立了以道安为核心的释姓汉僧网络;在制度建设上探索了中国佛教的管理新路;在信仰上创立了一种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模式.道安从各方面进行的改革,全面解决了佛教中国化的问题,使他成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边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边防安全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国家的边缘安全,或曰外围安全,因此边防安全受邻国因素的影响较大。全球化背景下,边防安全的共生性凸显,使得一国在维护本国边防安全的过程中,必须深度研究邻国因素。中印两国彼此相邻,边界线漫长,虽然佛教东传,玄奘西天取经,古代中印两国的交往充满了浪漫的诗意;但印度独立后称霸南亚的地缘战略不仅严重影响了双边关系,也对今天中国的西南边防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在简要分析印度地缘战略的基础上,研究了印度地缘战略对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影响,以期从中国西南边防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印度的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出自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的四件佛教石雕,从其形状、图像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作了较为全面地探讨,特别是对高僧道安、慧远等在四川的影响以及风景画、人物模式在四川石雕中所表现出的继承性等也作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化到中国化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化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从其总的方面来说,形成了若干特征.从思想形态来说,其特征一是圆融精神;二是真常佛性论,任其自然的修行法.作为一种宗教,中国佛教的外在形态更具有地域特征,如中国佛教没有大规模教团组织;管理众多寺庙的是僧官系统,僧官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大规模的寺院经济;中国僧众所承担的世俗义务要大于其作为宗教神职人员而得到的特权;吸收及改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成分,如占卜与谶纬对佛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的月神话主要集中在西母、嫦娥、蟾蜍等记载中,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月宫"说.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许多释氏经典对月中宫殿的周详描述,促进了此传说的进一步丰富."月宫"一词渗入文学,使得佛教净土思想与道家仙境说相结合,原本苍凉的月亮有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许多文体籍以演绎种种故事.可以说,佛教通过语汇介入与想象的注入,丰富了中国的月宫传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出自四川省成都市万佛寺的四件佛教石雕 ,从其形状、图景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特别是对道安、慧远等高僧在四川的影响以及风景画、人物模式在四川石雕中所表现出的继承性等也作了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反映农民生活作品的纵向审视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描写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的诗人、作家是不乏其人的,但能象蒲松龄那样广泛、深刻、全面反映农村社会生话,农民喜怒哀乐的作家却是极为罕见的.田园诗人无征是以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力创作因材的,但是大多被都是站在农村生活之外,以夯观欣赏的角叵来描写农村生活,很少有人家法松龄那样站在农村生活之中,以自己切身感受〕关反映农村社会同团.陶渊明是摈弃官场,条涉农手的田园诗人,他描绘了的美活历的田园风光景色,抒写了田国劳动生活,也描写了农村生活的调弊和自己困窘的处境…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与中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然而两国建筑发展轨迹与取得的成就不尽相同,通过对两国建筑发展的回顾与比较,得出印度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一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与中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然而两国建筑发展轨迹与取得的成就不尽相同,通过对两国建筑发展的回顾与比较:得出印度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一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国佛教界,还是日本佛教界,都不约而同地对影响中国佛教最为深远的如来藏思想展开了反思,甚至批判.中国方面的主力先是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和吕澂,其后是印顺法师;日本方面,一开始主要围绕着<大乘起信论>以及<楞严经>的真伪展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则有"批判佛教"思潮集其大成.其实,这一思潮所指责的如来藏是"实体"、"基体",如来藏思想是受"神我"说影响而来等等观点都是站不住的.而将如来藏思想当作在印度大乘佛教独立的"第三系"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印度与中国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发展趋势及两国的差异;同时着重介绍了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法律背景;最后,介绍了保留制和社区学院在印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西方政治家日益担扰中印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其自己的经济尤其是就业的影响,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威胁是被人误解的。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全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但也还面临全球化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阿弥陀佛”是人尽皆知的一句口头禅,它来源于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据1980年《大英百科年鉴》统计,佛教现拥有信徒25500万人。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其为释迦族人,又称释迦牟尼,牟尼,指明珠,喻为圣人。释迦牟尼的生活年代,约与我国的大思想家孔子相当,他本是古印度迦毗罗王国净饭王之子,但他没有承袭父业,而是出家苦行修道,殚精竭虑,创立了佛教。据佛教经典记载他14岁时,一次外出郊游,见农夫在炎炎烈日曝晒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躬身耕作,十分可怜,牛的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挞,以至皮破血流,田间的蜚虫,被飞来的小鸟争相啄食,而耕田人全然没有顾及生命之可贵,他哀叹之余猛然感悟到,原来人世间是何等残酷,生命又是何等悲戚啊!后来他又见到步履艰难,老态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痛苦万状的病人,以及失去生命,尸体僵硬的死人,更感人生的苦痛悲惨。为寻找人生痛苦的根源和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他陷入了无限的感伤、惶惑,烦恼和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各种法会中使用音调演唱"赞"、"偈"、"咒"、"文"四种文体的音乐形式被称为"梵呗"。梵呗的调式非常丰富,它含有各种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种类,其中还具有不同宫音系统不同调性交替的形式,丰富的调式和调性所形成的音乐对比支撑着法会举行的时间。本文的内容是对中国汉传佛教梵呗的调式、调性以及调性转换的手法进行分析,由此能让从事佛教音乐研究、民族音乐研究者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