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片断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二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  相似文献   

2.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3.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阅读?说白了,通常就是指读书.怎样才算是认真阅读?一般地说,就是要通过纸面的"字"区别轻重缓急地去认读.否则,很可能就会浮光掠影、囫囵吞枣. 读书要不要理解书上的内容?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但如果把学语文仅仅局限于对文章内容的一般理解或作其他专业性的理解上,这就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误解乃至曲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部"减负政策"下,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成了热议的话题,"高效课堂"成为焦点.由于理解上的偏颇,致使有些课堂成了"赶路课"、"填塞课"、"提升课",语文教学走入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6.
曹起 《现代语文》2007,(1):114-114
在媒体上我们经常遭遇到"零接触"这一词语,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零接触"在言语交际中含义的复杂性.在类似"零接触"的"零X"结构中,"零"一般表示为"没有或没有数量",即"零"对X起否定限制作用,"零X"结构在语义上多数可理解为"X为零".例如:  相似文献   

7.
有关"液面升降"的问题是初二物理力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是靠"物体排开液体"来提供的.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在数值上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  相似文献   

8.
孔子在学琴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站在班级管理的视角上,我重新体会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亿 基础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本概念(定义),基本规律(定律)和基本方法. 如:对于"凸透镜"一节的概念的理解,"透镜"就是可以让光"透"过的光学元件,所以是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制成的.关于"凸透镜""凹透镜"的定义则从透镜的形状和"凹、凸"两个字的形状上找相似点,而关于"焦点"则是利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可以把地面上的纸"烧焦"这个角度去考虑的.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慨念、规律、公式、单位记忆下来,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忽悠"源于北方一带的俗语,本字是"胡诱",胡乱诱导的意思.经过大众媒体的不断传播演绎,"忽悠"一词已成为欺骗、糊弄人的代名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传授正确的、科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自古有言道,"千古文章意为高",这句话用在中考里,我们可以说是"满分作文意最高""高分作文意必高".这里的"意",就是指丰题,又称主旨,--即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所谓的"立意",就是指确立主题.按照"意在笔先"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想要写出好作文、得到高分数,就必须高度重视文章的立意工作,在动笔之前就要确立准确、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努力让立意成为文章的第一得分点.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上讲,"人文"是各种社会里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从微观上讲,"人文"则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具体环境中为着彼岸的幸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物质作为和精神追求.其中,个体人文必然有着时代的烙印,当真正理解了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的内涵时,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就不会大而无当了,在"人文教育"的实践中也不会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3.
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教学中教师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往往把握不当.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最近由该校举办的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回归到思想上,但一定要从语言出发."依笔者理解,简言之就是"文"为归宿,从"言"出发.  相似文献   

14.
观察者语     
怎样来理解"同课异构"?比较现成的一个办法,是拿大家比较熟悉的"一课多教""一文多教"来作解释.或者说,"同课异构"就是"一文多教",就是指面对一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德付  王祥 《文教资料》2008,(36):51-52
"英语混合语"现象具有广泛的历史成因,为特定经济、政治和意识影响下的语言产物.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混杂语"中的英语"皮钦语"有其不同的生成机制:妥协说、自尊说和强弱势说等,而且人们对"语言混合"过程中的各种变体有着理解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7.
当今,"以人为本"几乎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各行各业只要谈到自身的发展理念几乎都贴上这一标签.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对语文教育"人本"的理解,却是含混不清,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学生的发展,有的说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也有的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等等,不一而足.由于这一问题涉及语文教育的"本",实有必要追根问底,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8.
认识"普世价值"问题应注意区分几个层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段时间来,"普世价值"一词频频出现在报刊、网络上,对"普世价值"的理解存在殊异甚至对立的观点.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普世价值"的概念和用此概念表达的相关思想?我认为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应注意区分目前使用"普世价值"概念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黄昏江中孤帆静静地漂流着天际与江面浑然一故人的船走远了似乎又更近了独饮着一杯清酒品尝着无言的友情鸟鸣涧空旷的青山,顶着静静的夜;桂花的幽香摇曳。月儿上了山头几声惊恐的鸟叫秋天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外一首)@张菁  相似文献   

20.
楞次定律揭示了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理解楞次定律的关键就是理解其核心--"阻碍"这两个字,"阻碍"二字可以这样理解: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它总要通过运动或形变来改变磁感线穿过它的有效面积,或通过位置的改变来调节它的磁场的强弱来"阻碍"这种变化,当闭合回路被固定着时,运动或形变虽不可能实现,但这种趋势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