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英国,每一所国家建立的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学校课程,课程要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体发展,为学生提供未来生活的机会、责任和经验。学校课程包括学校计划教授给学生的所有学习经验,而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英国的公立学校依法要求实施法定国家课程,根据学习的关键阶段制订学习计划,国家课程的课程内容适合所有学生。所有的学校必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焱超 《湖南教育》2002,(15):26-26
开发隐性课程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课题。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3.
李梅 《河北教育》2011,(5):42-42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使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知识,丰富经验。校本课程是在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的前提下,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资源进行开发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等概念的层层论述,得出"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导下,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学生无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道德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并对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个别性、隐蔽性、广域性、易接受性等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校课程,总体上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作用无处不在  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课程是按照国家规定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正式开设的,这些课程统称为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包括课内课程和课外活动两类。除此之外,学校中凡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东西,都可以视为隐性课程的范畴。所以,隐性课程是一种存在于教学计划之外的非正式课程,是隐含的教育因素和信息,是隐蔽的、未被完全认可的、却又对学生发挥着影响的那部分学校生活经验,是学生无意识的学习结果。  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隐含性、无…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的目标是使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关键是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在课程方面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正确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层面上进行课程统整,不仅是学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实践的内在逻辑,它应成为基础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寻求自身发展所依赖的共同经验。要充分达成课程统整的功能,需要从课程管理的计划和控制之外找到战略——课程领导,即以学校为场域,通过愿景引领、目标设定、协调激励、评价保障等要项,以使学校体系能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理论缺失,流于技术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因此,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实施技术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包括对课程所蕴涵的人性论、社会论、知识观等的重新理解以及对学校教育的目的、学习的本质、知识的组织与使用、教育经验的意义等问题的重新认识。但目前教师们却缺少对这些深层问题思考的热情、主动性与积极性,仅满足于操作技术的掌握。二、课堂“花哨”,深度不够真正有深度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不断地加以融合,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同时在…  相似文献   

10.
《上海教育》2012,(Z2):12-13
"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是长宁区教育局为贯彻国家和上海市课程改革计划提出的一项改革举措,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同时,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2009年9月,我们首先在区域内7所试点学校开展"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课程活动实施两年多来,已从7所学校的试点研究发展到全区25所小学全面实施。学校特色课程编制走向常态化、制度化,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2011年6月,上海市教委在长宁召开"快乐活动日"课程改革现场会。9月,全市各区都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快乐活动日"课程改革,长宁学校特色化课程改革的经验得以在全市范围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及本校的师资情况等教学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改编、新编的教学材料或设计各种学习活动。学校应确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课本课程,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课程发展或改变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的内容、活动、安排的改变,使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最大化。课程效能的结构由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相互经验和教育结果四个变量动态构成。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层面,核心素养需要作用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两方面发挥作用。依据课程转化理论对核心素养在学校课程中的作用进行层级分析,可以得到三个层级:意向-计划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结构;文本-经验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共通-个性的转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新课改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体现了国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学校必须完整地向学生公布,作为学生制订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5.
当前许多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和实施都存在定误区。学校管理者应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之间的关系。学校应制订课程实施计划,规范课程内容,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形成有一定跨度、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学校课程领导必须关注课程的文化性内涵。一、课程的文化性课程的目标指向是教育,是培育人。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计划和活动。而教育是通过课程培养人、创造人的。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课程的根本使命,因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设置计划,积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索出德育工作的一条新路径. 一、成立组织--落实了主体德育 这里讲的"成立组织",不是指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领导机构,而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第一个环节,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调研小组".调研小组组成过程,就是学生德育主体地位落实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德育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课程统整对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左右脑协同学习和创新发展、教师的合作与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课程统整的理念来进行学校课程建设,要建构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作为课程目标、整体变革学校的课程结构、创生有利于学生社会统整、知识统整、经验统整的课程内容、构建"学习型社群"、掌握有利于课程统整的几项技术。课程统整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师协同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遭遇到教师课程能力不足、知识浅化危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钱铁锋 《江苏教育》2015,(11):42-44
学校把根据校情调适后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都作为"学校课程",课程建设为学校课程品质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厚实基础。在经历了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用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业已取得的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洗涤与整合,力图使课程更好地承载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