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由“商品价值”看“新闻价值”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价值是从主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这正如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学教科书里,商品被理解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新闻不是商品,这是社会主义新闻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但是,新闻作为精神产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本文试从分析新闻使用价值的运动形态入手,考察新闻价值的形成特点,进而揭示新闻价值尺度(即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对新闻三个价值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弄清提升新闻价值总量的主要因素,努力把新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显然,期刊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要在目不暇接的期刊市场上立足,需要经营。同样道理,稿件作为期刊这种商品的零部件,当然它也是商品,也需要经营。 从另一个角度说,稿件是知识产品。这种知识产品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它的生产是为了参与交换,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游戏规则已经浸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交换原则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新闻商业化倾向不是你承认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问题。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是它一旦被厂商利用,可以创造极大的商业价值。所以,一个精明的厂商一般都要具备三个头脑,一个是政治头脑,善于利用政治的变化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二一个是新闻头脑善于制造新闻,来为自己的商业目的服务.第三是决策和管理头脑。可见新闻对企业家的功用。厂商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推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多种多样,信息无穷无尽,任何受众接受传播都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新闻价值为标准的积极主动的选择。因此,在探讨新闻价值时,一定要对其受传因素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一、受传的价值标准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406页)这告诉我们,在研究价值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客体即外界物,还要看到它的主体即满足需要的人。就新闻传播而言,新闻产品的消费主体是受众,受众接收传播,就是对新闻产品的消费。对于新闻价值来说,既要研究作为客体的新闻事实,更要研究作为主体的受众,受众是新闻价值的真正主体和最后检验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亦即商品是一个有用物,它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价值是指在商品中凝结有一般人类劳动。对照文献情报,它的有用性勿庸置疑,也就是说它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我们所用以服务的文献情报包含了采购、编目、收集和加工整理等劳动,因此,我们说,文献情报具有价值。至此,我们得出结论:文献情报是商品是商品就应该服从商品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来决定供给。一句话,文献情报服务要面向市场。  相似文献   

7.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闻界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商品,将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则生产和消费。”并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还说什么,马克思“从不认为新闻的流通还有党派或国界的限制,他确定一家新闻媒体的新闻流通中的地位,不在于它的党派性,而是它的建立了多大的新闻市场”,“新闻的流通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流通应当是世界的,而不能限于某个地方或某个小宗派的范围”。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所作的这些归纳,是不是正确?值得认真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闻界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商品,将按照商品流通的规则生产和消费。”并说,这是“马克思新闻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还说什么,马克思“从不认为新闻的流通还有党派或国界的限制,他确定一家新闻媒体的新闻流通中的地位,不在于它的党派性,而是它的建立了多大的新闻市场”,“新闻的流通和其他精神产品的流通应当是世界的,而不能限于某个地方或某个小宗派的范围”。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所作的这些归纳,是不是正确?值得认真探讨一番。  相似文献   

9.
现实生活的无数事实表明,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选择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的有用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突出实用性,是在市场机制下经济新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作为人们主要谋生手段的劳动的获得,以及社会对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的分配与实现、消费目的的满足,都有赖于市场的流通与交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也就必然成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动力。如果我们从受众角度来考察经济新闻的价值观,就会发现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后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受众对经济信  相似文献   

10.
新闻从采集到传播各环节凝结着人们大量劳动,有价提供给广大受众,满足受众对信息等方面的需要。它体现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因而具有商品属性。承认新闻的商品属性,究竟有利还是有碍于党报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有利还是有碍于新闻工作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抵御不正之风?对此众说纷纭,我们很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12.
博览     
报纸新闻是不是商品! 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就有人提出过。一九八二年以来,新闻界又重新开始讨论,现将讨论中谈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①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而不是商品:杨飙认为:新闻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存在「转手」和「过渡」形式的交换。樊勇修认为:我国新闻是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所以不成其为商品。  相似文献   

13.
杨军  李颖 《新闻前哨》2003,(11):29-30
一、娱乐新闻的理论争辩 娱乐新闻栏目,擎起的是新闻的大旗。但它是不是新闻,在理论界存在分歧。有人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它不是新闻。真实性对新闻是生命,但是对  相似文献   

14.
图书同一般商品一样,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一般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不反映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构成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决定了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图书的商品性质决定了图书的生产与发行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经济规律和其它规律一样,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无论从事经济活动的任何人,从普通生产者到党和国家的决策人,都不能违反客观经济规律而主观行事。否则,人们就会受到惩罚。  相似文献   

15.
(一) 在我们的新闻理论中,“新闻价值”是一个远离经济学范畴的概念。按照我国新闻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新闻价值”是选择与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这个标准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其中包括有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总而言之,我们的“新闻价值”是能够满足受众知情需要的事实的属性,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众所周知,价值应该和商品结为一体。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时,不仅科学地揭示出凝聚于其中的人类劳动、即价值,还揭示了商品价值存在的前提——使用价值。如果全面分析新闻的价值,我们会发现,新闻不仅包含以上双重价值,而且还可以分解为更多层次。  相似文献   

16.
陈莹 《出版与印刷》2003,(Z1):106-109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产品是指人类劳动生产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产品一般表现为商品,它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一报纸作为新闻及信息载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属性,或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属性。其价值除了采编(校对人员)、广告人员、印刷人员和发行员的直接劳动,当然也包括行政后勤干部、职工的间接劳动。其使用价值通过发行员送到数以万计的用户手中,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之后才产生。报纸的内容是另一个概念,它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很难笼统地说它们是商品。要闻、地方新闻、国内外新闻反映一种经常发生并被广泛传播的事实;专刊文章、文艺作品以透视时代气息为宗旨;除此之外,文艺作品往往有其娱乐性。若说专刊文章尤其经济专刊也透露某种信息的话,那么,图表式的经济信息,和广告信息更有使用价值,并赋予商品的特性。如果说商品是可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信息作为可以  相似文献   

18.
新闻消费是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消费的一个缩小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使用新闻产品或通过接受新闻产品满足一种精神需要的过程。我国新闻业的巨大变化,提出了这个研究新闻生产的新视角。长期新闻短缺是计划经济造成的,一旦转向市场经济,新闻业便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很快使新闻生产与消费之间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仅这走出的第一步,就已经使人们意识到,在未来新闻业的发展中,新闻消费将不断把对新闻的需求再生产出来;新闻生产要有大发展,就必须有新的新闻消费需求。因而,新闻消费对新闻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从新闻消费看新闻生产,首先要承认新闻(包括新闻的载体报纸等等)是一种商品。1982—  相似文献   

19.
试析新闻权     
处 于信息时代 ,新闻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随时通过新闻媒介获得各种信息 ,并通过这些信息的获得满足自己对外界世界知晓的欲望。但是新闻媒介在满足人们获得信息需要的同时 ,也伴随着大量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新闻媒介与公民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业利益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 ,不论是新闻媒介还是被新闻报道的对象 ,都希望通过新闻获利 ,围绕着新闻发生的各种关系更加复杂 ,矛盾更为剧烈。特别是在我国尚无新闻立法的情况下 ,这些问题尤为明显。因此 ,亟需对“新闻权”进行探讨 ,以便为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第8期报道了五月份在江阴举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研讨会的情况,谈到会上有人认为报纸有商品性、新闻怎无商品性,而且说“新闻商品性的提法在理论上不够科学,在实践上非常有害”。另外,《新闻知识》第7期也有文章持类似的观点。对此笔者有点不同看法,愿意略陈管见,参与争鸣。 从新闻和媒介的本质谈起 为了探讨新闻商品性的提法倒底在理论上是否科学,须得从新闻和媒介的本质说起。 新闻是什么?就其本质而言新闻是一种信息。我们知道,从哲学意义上说,信息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信息,它们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或表征,另一类是进入于人类主观世界的信息,它们是人类对物质运动的感知、认识和反映。新闻信息属于后一类,它是人们从客观世界摄取而得的。但它不是对过时了的、陈旧事实的反映,而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反映;人们从外界摄取了这种信息之后并不是储存在自己头脑中完事,而是要向他人或公众传播的。所以,完整地说,新闻是进入传播过程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这种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新性、公开传播性,这三者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是新闻同其他信息(如知识、情报、资料)有所区别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