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2.
在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宗教文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的学校教育肇始于早期基督教的教会学校,巴黎大学这一高等教育组织便与主教座堂学校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在巴黎大学诞生前后,其发展常受到教会力量的干预,其精神特质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中世纪后期,宗教领域的变化也波及了巴黎大学,新兴教会在教育方式上给了巴黎大学一定的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巴黎大学乃至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是一种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雅礼会是成立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个基督教差会组织。20世纪初开始,它来到中国先后创办了雅礼中学、雅礼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学校。有人认为这些学校最初不是基督教学校。所谓基督教学校,应是指近代以来由基督教人士以基督教的精神,以提供经费或人员等方式办理或参与办理的、具备较强基督教特色的现代学校。按照这种理解,再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分析,雅礼会在华教育机构应该属于基督教学校,或者说是传统上人们所说的“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4.
1844年创建的宁波女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史料,学界对于该校的研究相当贫乏,基本史实不清,旧说误说层积。论文在较为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辨出学校的创办者是西方来华的首位独立女传教士,被时人称为“马利姑娘”;宁波女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会学校,而是一所英式的慈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该校最早引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新方法和导生制到中国;教学内容上,大致沿袭了英国慈善学校的课程,但也做了修改变化。此外,宁波女塾的办学模式在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所设立的学校中也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容闳与中国早期留学教育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贺芳玲一容闳,字纯甫,1828年11月7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南屏乡一农民家庭。7岁时随父至澳门入英国伦敦妇女会郭士立夫人创办的西塾读书,13岁转入英国教会学校玛礼逊学校就读。1847年被该校勃朗博士选中带往美国,...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基督新教,下同)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由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雅卑理从厦门传入福建。 184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施约翰)和养为霖也来厦门传教,于 1846年在厦门创办女学一所。 1847年,到福州传教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德亦在福州创办一所学塾。这是福建最早的两所简易基督教会学校,教育程度均大体相当于初级小学。   从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随着基督教势力在福建的不断发展,来闽传教的西方各大基督教差会①和福建本地的基督教会组织,都将办教育作为促进宣教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从信…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的教会学校,其发展趋势并非是平稳的,直线型的,而是跌宕起伏,令人难以捉摸。本文力图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福建教会学校的发展态势及其影响做一粗略的探讨,以祈教方家学者。一民国时期,随着教会传教区域的扩大和基督教教育的影响,到教会学校求学的人日益增多,教会办学的规模日益扩大。据统计,1920年前后福建全省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共852所,学生总数有25568人。教会中学的办学规模也相应扩大,有的在原有的教会小学的基础上升格发展成为教会中学。1914年,英国伦敦会创办了福州英华中学、英国圣公会创办了…  相似文献   

8.
文法学校是中世纪英国中等学校教育的一个典型。它是中世纪基督教文艺复兴和英国本民族历史发展的混合产物。它孕育于基督教教会学校中,作为拉丁文法知识的教育而存在,又在12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下,脱离教会学校的母体,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教会办学的基础上出现世俗办学的趋势。此后,在英国的宗教改革和14~16世纪文艺复兴影响之下,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复兴,文法学校脱离罗马天主教廷的控制,走向世俗的繁荣,其发展达到高潮。中世纪英国的文法学校,与当时的教会学校和今天英国的文法学校相比,都有其独特之处。同时,它在英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对中世纪英国文法学校的发展历程、概况和特征及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使读者了解中世纪英国文法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教育特色,认识到中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另一面,即在宗教文化笼罩之下的中世纪英国,也存在着古典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的私立中小学中,基于种族或宗教原因而产生的私立教会学校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以英国私立教会中小学中较有代表性的私立穆斯林学校和基督教福音派学校为例,多元文化主义与右翼势力的合力决定了前者的历史轨迹,财政难题则成为后者由盛转衰的关键。穆斯林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坚持男女分校等穆斯林传统,以此保持自己的民族宗教特征并进而培养穆斯林儿童的自信;基督教福音派学校的最重要特点则在于其将宗教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文化融入到知识道理中传递给学生。然而由于资金、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导致私立教会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着软硬件各方面的困境,政府扶持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沂蒙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沂州府所属各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招收教徒和非教徒子女授学,宗教是必修重点学科,此外开数,理化,外语,体育,实验等课程。初办时,少收或不收任何费用,后收费越来越多。教会粉学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一些沂蒙人因到教会学校就读而信仰了基督教,很多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成了洋奴和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但教会学校也扩大了西学在沂蒙的传播和西学对沂蒙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沂蒙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校发展史上.于19世纪中叶由教会学校发端,开始了班级授课的学校阶段。较之史上的“私学”和“书院”阶段,它的出现更能适应近、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传授士创办和执教的教会学校,至少在客观上曾经对中国的文明、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西学东渐”与书院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最早的教会学校亦多有称做书院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的教会学校发展主要是英国和美国教会所创办,这些学校虽然以传播基督教为根本目的,但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英语能力和女子教育.本文主要从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教会中学基本概况、课程设置以及反思与评价三个方面予以分析论述,从而更加客观的认识教会学校.  相似文献   

13.
日本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塾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以政府科学治理校外培训市场为先决条件,以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法规为基本保障。2000年以来,伴随日本学力政策的转变,学习塾得到社会认可,为提升学生学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促使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本政府引导和支持学习塾与学校教育开展合作。这包括派遣学习塾讲师提供课余辅导,允许学习塾涉入学校运营,开展学习塾面向学校教师的研修培训;同时,学校可以引入学习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创建"免费塾""公费支援型学习塾"等新样态学习塾。伴随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合作,日本学习塾逐步走向公益性和多元化,这推动了日本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生于一个清苦农家,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那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  相似文献   

15.
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福音的重要手段,尽管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为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鸿文中学是基督教在襄樊开办的第一所,也是最大的一所教会学校,它由加拿大传教士初创于1894年,有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500余名,为近代史上襄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发展是近代体育兴起的基础。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首先出现了体育,维新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教会学校的体育和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福建教育与考试给予诸多关注。他们对福建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具体实践场景、科举考试制度和科场的细节以及教育与考试存在的弊端等进行记述与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传教士们着力兴办教会学校和引入西式教育,并鼓吹基督教文明,为福建地方教育带来变革气象。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在美国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基督教的教义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虽然《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没有明确提及耶稣基督,但从这两个文件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身影。而圣经的影响也遍布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老牌名校都是教会学校或起源于教会学校,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因此,基督教对美国人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对文化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奉基督之言为真理的教会学校里曾允许开设儒学经典,传教士怎样看待传统的儒学教育方法?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是否有所不同?本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一)就传教士的理想而言是以基督教取代儒教,让福音传遍中华帝国。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