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 ,在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用法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 ,“症”、“证”、“征”三个字 ,在已出版的医学图书中用法就不统一 ,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问我“用哪个好”。有些作者、读者也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么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 ,而造成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 ,而且影响医学图书质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症”、“证”、“征”的用法应该规范》 ,看来已引起重视。为了提高医学图书质量 ,我将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归纳一下 ,以…  相似文献   

2.
刘晓涵 《编辑学报》2015,27(2):202-203
笔者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来稿中“证、症、征”混用,尤其中医古籍及现代中医理论文献常常模糊使用这几个字,容易造成读者理解混乱,难辨真伪,因此有必要详尽辨析,理清正误.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证”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4.
“付”主任委员的遗憾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最易用错的字莫过于这个“付”字。无论自然科学书刊,还是社会科学书刊,时常出现“付主席”、“付组长”、“付厂长”、“付主编”、“付主任”等字样。近期最典型的例证之一就是为祝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而出版的会议...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即或是语音相同,意义相近的一些词,在使用时,也各不相同。在一些书报刊出版物、影视、商业广告中常见到将“象”、“像”、“相”混同起来的现象。其实这三个字,并不等同,是不能混用的,尤其是“像”和“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者在词性上的区别。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和“相”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它们只是在名词“相棋”上可以混用,其他方面,没有相近的义项。 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象”和“像”。它们作为动词使用时,人们常常将它们等同起来。这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各自…  相似文献   

6.
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最易用错的字莫过于这个“付”字。无论自然科学书刊,还是社会科学书刊,时常出现“付主席”、“付组长”、“付厂长”、“付主编”、“付主任”等字样。 近期最典型的例证之一就是为祝贺杨振宁教授70寿辰而出版的会议文集《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93年第23卷第1期的扉页上,白纸黑字跃然纸上——“付”主任委员,只此一茨不知给海内外炎黄子孙留下多少遗憾。本来海外华人对国内采用的简化字就不大习惯,哪个字能简,哪个字不能简,还不是很清楚,如果在我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8.
这锭《新生活运动》纪念墨在地摊上放了好几个月,一直无人问津,也许曾被使用,品相欠佳:也许因远离历史,后人对“新生活运动”了解甚少,但墨锭上的图案、文字却十分清晰,正面上方印有“新生活运动”,下书“新书活”三字楷书,背面上方印有国民党党徽,下书“整齐清洁”四字隶书。显然,这是一锭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历史事件的纪念墨。于是,我便把它收下了。  相似文献   

9.
试论科技写作中的三个“统一”王卉珏钱文霖许淳熙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书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优秀的科技书刊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不乏存在一些内容或形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书刊,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某些科...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人物,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这是怎么回事?在古代,婴儿出生以后,由长辈给起个“名”。“字”是成年时取的。《礼记·檀弓》中说:“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上就讲得更具体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笄而字。”意思是说,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  相似文献   

11.
责任编辑的“责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近几年出版的书刊上,人们对“责任编辑”几个字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但实际上,许多人——甚至责任编辑本人,对“责任编辑”的古义及份量井不清楚:有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种荣誉和评职称的阶梯;有的人则仅把它看作书刊版权纪录的一个组成部分,例行公事而已;有的人虽然觉得责任编辑要承担责任,但究竟应负哪些方面的责任井不清楚。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了书刊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影响了书刊作用的发挥,引发了不少问题,甚至埋下了许多“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上,王民权先生撰文指出“国”字并非太平天国所造的字,这是十分中肯的。但是,他举出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已收了这个字为证,其论据却嫌过于晚近。 据笔者所见,“国”字最早见于汉代“张国私印”(桂馥《缪篆分韵》引录,见①)。其后在北齐要思业造象记(罗振鋆、罗振玉《增订碑别字》引录)、辽代的《龙龛手镜》、唐代的敦煌变文、宋元以来的通俗文学刻本和太平天国的文书中,都有这个字。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文字编辑是幕后英雄,这句话既充分体现了文字编辑的工作特点,也道出了该项工作的责任重大。“英雄”二字沉甸甸的,不是可以随处乱用的,可见对文字编辑给予的评价是很高的。但事实上文字编辑业务中的疏漏舛误屡见不鲜,严重阻碍着高质量读物的出版发行。对此,谨以本人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三个重要实际问题,谈些浅见。一戒见怪不怪“凯旋归来”一词,经常出现在书刊读物中,足见众多的文字编辑们并不觉得它有什么问题。其实在句子中使用“凯旋归来”一词,不但蛇足,而且不通。因为“凯旋”一词,已然明确地表明了“战胜归来”的含义。若以“凯旋归来”而论,岂不成了“战胜归来归来”了吗?有种说法认为“凯旋归来”较之“凯旋”用着顺畅,但只顾了顺畅是要出毛病的。像不时能听到的“如火如茶(荼)”、“培(涪)陵榨菜”等等。愚以为部分原因是读了白字,而大部分原因恐怕源于“顺畅”二字。形式上的朗朗上口,更利于以讹传讹;贻笑大方事小,贻害读者事大。设若把举世闻名的巴黎凯旋门,在文字上表达为“凯旋归来门”,读起来是否更加顺畅呢?相信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又如,关于汽车的时速(公里/小时),很长一段时间了,书刊读物甚至广播电视中,常“豪迈”地称之为“迈”。殊不知,这...  相似文献   

14.
在最近中宣部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座谈会上,丁关根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对如何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提出了三条重要要求。这就是“思想立意要高,生活积累要厚,编创制作要精”。这“高、厚、精”三字要求,可以说是抓住了当前精神产品的要害,也击中了精神产品生产中存在的时弊。  相似文献   

15.
“相”、“象”、“像”三个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由它们分别组成的词,有的词义也相同或相近,但人们难以把握,常常弄混。“相”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相,省视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往往十分讲究“点线面”三者的有机结合。纵观一些大师的杰作,除了其深远的意境之外,无不在技法上体现出“点线面”三者完美的融合。 笔者认为,在图书校对过程中有一个“面点线”一体的运作过程。一部书稿的校样,洋洋洒洒几十万、上百万字,看起来十分繁杂,校对起来也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只要我们从“面点线”入手,就可以化繁为简。假如把书稿校样的整体看作是一个“面”,把“面”中容易出错地方看成是“点”,再把诸如序、扉页、各级标题、后记、版权页、插图、表等贯穿下来当作“线”,这样以“面”带“点”、以“点”牵“线”地去校对,就  相似文献   

17.
一版,报纸的首页,是代表着整张报纸的面孔,具有“寸金之地”的美称。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一版,往往想到的就是其“要闻版职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对审美要求的提高,报纸一版的封面职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强化封面意识,营造气氛,抓住读者 封面,是指书刊中印有书刊名称等的第一面,是书刊的最外页。在书刊中,封面的作用大致有三:一是保护书刊内页;二是印有书刊的名称、期号,以区别于其他书刊;三是装饰和突出作用,以便迅速吸引读者视线并引起其购买欲望。 报纸的一版处于整份报纸的最外页,而且有…  相似文献   

18.
黄健 《编辑学报》2013,25(1):24-26
将近年出版的中医药书刊中常见的差错归纳为6类:不知中医医史常识的“遗篇”“早产”类,不辨非常用异形字的简单替代类,不析中西医学惯用的“淤”“瘀”不分类,不悉中医名词规范的“症”“证”混用类,不明古代度量衡的“升”古今之不辨类,不晓计算机字库缺陷的信手拈来类.认为加强中医药理论学习、夯实传统文化基础、强化编校流程,或可减少直至消除这些差错.  相似文献   

19.
“三审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论述“三审制”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言之凿凿,闻之殷殷,给人以很多启迪的。“三审制”之所以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不仅是由于它是提高书刊质量,实现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重要环节,而且也由于目前在对“三审制”的认识上以及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想结合“三审制”执行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真审还是假审 据我所知,认为稿件来了便可以发表,不需要审稿把关的人是极少的;认为“三审制”作为一项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制度已经过时了的意见也不占上风。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三审制”在一些单位并没有真正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书刊的发稿单尽管“关卡”重重、栏目齐全,但大多是空着的。在那上面,既看不到二审、三审的审稿痕迹,也看不出一审在审稿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又提出哪些需要二审、三审重点把关的问题。一审、二审和三审在同一天签字的,也绝非个别。一本书稿,少则几万字,多则几十万字,如果粗略地翻上一遍,少说也要二三天时间,怎么可能一天内完成三审呢?即便是二审、三审只抽看一部分,也难得如此之神速。基于这样一些事实,我提出了“是真审还是假审”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20.
谭颖琳 《声屏世界》2003,(12):19-20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对“三贴近”,我们广大电视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付诸实践,见之荧屏。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三贴近”是一个普遍性要求,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电视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电视工作的特殊性,找出电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推进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三贴近”既为我们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