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找到适宜职业并保持和持续发展相关职业能力的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依据大学生就业活动的过程,可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归纳为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获取能力、职业保持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据此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及高校图书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阅读素养关系密切。大学生阅读素养包括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大学生的阅读意识、阅读能力均有待提高,所以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宣传阅读作用、培养大学生阅读习惯、引导大学生阅读方向、教授大学生阅读方法、成立大学生阅读组织等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题,应明确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探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尽快缓解。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界定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指所有的大学生在职业和生活领域所应该具备的关键、必要的能力。然后,指出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具有普遍性、异质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构架,构建了大学生核心能力的模型,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划分为道德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生存能力四个维度。最后,指出了大学生应重点发展的几种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对大学生职业化能力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结合企业对理科类、工科类、人文学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评价和需求分析的调研结果,尝试确立符合市场、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实际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构成要素。以此为指向,探讨大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切实推进大学生职业化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既有研究的梳理,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由方法能力群和社会能力群构成。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条件,进而构建由培养模式改革、校园环境熏陶、全程就业指导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态跟进模式。最后,从工作机制、人本化的咨询服务和个性化的就业帮扶相结合、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提高等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使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自适应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就业技巧能力等。根据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几点原因。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提出了几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8.
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分析平衡能力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考察: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抗干扰维持平衡能力。大学生是体育活动较为活跃的人群,经过多年的体育锻炼,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在平衡能力方面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分别对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和聋人大学生经过分组训练后的平衡能力对比研究,研究得出: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平衡能力相差较大,健听大学生的平衡能力显著高于聋人大学生,聋人大学生有进行平衡能力训练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涵盖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帮助应届毕业生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克服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认为面向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转变大学生被动就业的局面以及营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平台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本文界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其特点,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认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本人和学校、政府、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瑜  张涛 《教育科学》2006,22(2):40-43
将危机管理的概念引入到高校的管理之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从危机管理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由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管理控制系统以及日常危机管理计划制定与危机应时训练系统构成的高校危机管理系统模型,且为实现这一模型,建立了高校危机管理领导机构、决策机制、预警机制、训练机制、评估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彭薇 《职教通讯》2019,(11):31-38
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体现。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职院校104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从教学分级管理落实层面、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教学管理方式层面、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学分级管理制度缺失、教学管理方式机械传统、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模式的建构,具体包括: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搭建教学分级管理制度落实的顶层设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构建教学分级管理的治理体系;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继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原则,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学校制度化管理基础之上而非和制度化相对立的管理,制度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石,制度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自身蕴含着人性化的因素,是最富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学校管理能否发挥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功能,取决于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但简约的制度体系、制度制定的程序是否规范、制度内容是否合理、制度执行是否坚决与公平。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需要管理体制的改革与之相配套,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运作配套管理系统组织的协同运作机制,是保证高等学校教学良性运作的关键。高等学校教学运作配套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子系统。系统的协同运作需要组织的保障,故应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运作配套管理的高层协调机制、完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构建跨职能部门协同运作机制;通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渗透,构建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协同运作机制;实行分层管理、管理重心下移,构建跨层次组织协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指职业教育的领导管理系统与机构设置。建立一个高效、精干,既能加强宏观管理、便于统筹协调、能调动各业务部门积极性,又有利于微观管理、使办学单位有较大自主权的管理体制,是职业教育包括政府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两大体系形成和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新升格本科院校要迅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本科办学需要。结合河池学院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构建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能;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加强教学环节管理,构建系统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标杆,全面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管理制度在高校制度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加强对管理制度的领导,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等。  相似文献   

18.
设备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WEB平台,采用B/S模式,使用VB.NET/SQL Server设计实现高校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可设计成五个模块:设备管理模块、备件管理模块、维护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从而实现高校设备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管理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重心的转移,教学管理分工越来越明确。学校管理主要为宏观调控,在整个学校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已经凸显。这种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科专业优化、专业建设管理;也有利于建立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学籍管理警示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管理体制创新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结构不当、管理机制不全、管理监控错位和管理队伍不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必须创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素质和创新管理手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