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微信公众平台可为特定群体发布多种媒体信息,适合教育领域一对多的知识传播方式,传统教学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变化趋势。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针对高校化学实验课的特点,天津科技大学建立了多种实验教学资源,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建立了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经过2年的实践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受学生欢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教学成为了广大教师教学的新突破口,与传统教学相比,它具有使用便捷、互动高效、内容丰富等特点。文章以中职Photoshop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应用,从而激发中职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特种加工技术”课程为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手段辅助教学,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发现,该模式可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以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为现代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新的契机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微信公众平台用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既能丰富教学形式,也创新了教学方法。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图文、影音作为教学资料的一种补充,还可创新作业布置方式,搭建新型的展示平台。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对于新课改背景下推行倡导的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微信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一种通信软件,幼儿园利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向用户推送消息,把校园文化的信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核心理念传播给用户,有利于展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和成果,有助于幼儿园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并做出反馈,促进幼儿园校园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互动受到时间、空间、班级规模限制的局限性,为教学互动有效性的提升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体现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原则、突出内容为王,多样化形式为辅的原则。在构建教学有效互动的途径中应以思政教师为主,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教学互动能力。着力打造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有效设计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8.
《教师》2016,(17)
针对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生事物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建立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修课程微信公众平台,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交流,对教育教学有积极正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重要的服务和宣传平台,但在其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信阳师范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发文内容、使用现状、平台建设、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平台存在内容类别分布不均、文章推送形式单一、缺少互动和服务意识、运营团队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优化策略:明确受众定位、传播内容巧用多媒体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运营团队专业化建设等,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有效提高地方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教师精力的局限,英语翻译专业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翻译练习数量不足,质量低下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翻译理论的能力,提升翻译数量和质量,该文提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对读者友好,对作者友好,互动性强等优点,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课外翻译实践,作为课堂翻译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作为分享教学成果的重要平台为大学教学注入了新的元素。本文主要将微信平台用于电工学课程辅助教学中,改变"课堂知识传授+课下知识内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优化整合资源,建立一个交互式、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增进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安全教育是保证实验过程安全的关键环节。针对课内实验安全教育教学环节受时空限制较大和一次课内实验可能要横跨多个实体实验室的问题,分析了传统教学手段的适用性,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出了一种以理论课教师为主导的自组织式课内实验安全教育教学手段。根据功能需求上的差异,该教学手段可设计为学习子系统和考试子系统两部分,分别利用公众平台订阅号图文消息和二维码引导的考试系统实现。实践初步证明,基于公众平台图文消息的安全教育知识的针对性好,知识集能跨实验室组织起来,并且该教学手段使用起来便捷、受环境影响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移动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优化,新型的移动终端将成为未来微型学习的有效支撑。然而,如何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实际的微型学习,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了探索移动终端上的有效学习模式,本研究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公众号,面向598名关注用户,采用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学习内容、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信公众平台在吸引学习者、传播微内容、推进个性化学习与实时效果评估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发现微信用户的地域分布、网络环境、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资源转换率偏低,学习者之间交流不畅,学习行为可控性较弱等。为此本研究建议:以专业知识的社会化普及为目标,注重以“微信用户”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加强推送频率与媒介形式并重的资源建设;创建微信技术多元支持下的学习情境;以及融入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学习支持服务以使微信用户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提升移动微型学习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公众平台逐渐被引入到课堂中来。结合高职实用语文课程,将一些课程课件资源、自主练习和活动信息等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课上,教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学习,不仅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也为今后的课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微课程的教学研究,并以计算机图形图像课程为例,提出了利用微信技术搭建微课程辅导教学平台,旨在提高教学互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由性和艺术创造性,进而促进教学的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微信平台在小儿外科学业考核中的构建及运用,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学习的小儿外科医学生共8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考核试卷分为微信版(A卷)与传统纸质版(B卷),实验组行A卷考核,对照组行传统纸质版B卷考核,比较两组考试的耗时时间;实验组A卷考核结束后再行B卷传统考核,对实验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有效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缩短了无效时间,提高了考核工作效率,考生对此类考核形式较满意。可见,微信网络平台学业考核优点突出,考核公平公正,节省财力物力,工作效率和学生满意度高,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瑞 《教育技术导刊》2021,19(12):261-265
学前教育专业设有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分析该课程实施可行性与效用性,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40名该专业学生进行公众平台基础知识、架构栏目设计等8个项目任务教学实训,通过学生成绩及其课程体验等相关因素分析该课程可行性与效用性。学生对基于微信的家园共育平台开发与实践课程评价平均分为(4.64±0.680),其中“课程内容充实,能覆盖制作幼儿园公众平台的全部内容的程度”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48)分。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均分(4.644±0.676)分,其中“学完本课程,自己的收获程度及对自己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的影响”条目得分最高,达(4.70±0.608)分。实践证明,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效用性。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微信出现后,微信平台的发展势头迅猛,并在大学生网络通讯方式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微信平台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呈现为:倾向短小简洁的学习材料;倾向快速浅显的学习方式;倾向直观有序的学习任务;倾向互动参与性的学习方法。微信平台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构建中具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信息的生动性、信息交互的时效性、消息内容的丰富性等优势。基于微信平台构建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可从"微"化课堂构建、"微"材料资源、"微"团队任务、"微"竞赛、"微"评体系、"微"资料库及"微"生活平台等方面实施,最终将隐性课程学习延伸到师生的"微"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从教师培训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微信及公众平台功能与优势的分析,从培训学习与管理两个方面探索了微信及其公众平台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在培训学习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互动质量,增强自主意识;在管理中贯穿培训全程,涉及到事先的沟通与交流、事中的提醒与反馈、事后的跟踪与辅导、培训的统计与分析,揭示微信及公众平台在培训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