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我国已经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成为当代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渗透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只有促进广大农民思想和文化层面的进步,才能够真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定实施。该文针对乡村文化振兴内涵进行详细分析,探究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优势与职能,提出高校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越加深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推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通过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资源,也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着力点。该文首先介绍乡村文化振兴及乡村文化在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其次分析目前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最后基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家庄政府不断加大对石家庄丝弦的保护力度,推出一系列振兴丝弦艺术的具体举措。本文从石家庄丝弦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一些在石家庄丝弦传承过程中可行的措施,让石家庄丝弦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发展下去,并且成为石家庄地区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4.
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教育的"短板"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久久为功,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坚持办学初心,让学校成为乡村文明的引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乡村文化资源,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对实现乡村经济转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同样具有深刻的发展启示。对此,我们要坚持乡村文化自信、发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有效促进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力传承与发展湖湘红色文化,将有效促进乡村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解决区域性绝对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同时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灵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湖湘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有效实现区域乡村振兴和湖湘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将继续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要发展,农村也要发展,新时代同步推进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城镇化可以看作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路径和方式,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助推着城镇化,它们互相支持配合。  相似文献   

8.
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乡村道德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并不完善。优化乡村道德建设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需的工作。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选题背景,对乡村道德建设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为优化乡村道德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下,全国乡村大力开展"生态宜居"整治活动,这是我国乡村的华丽蝶变,也是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产业蝶变、人居蝶变、乡风文明蝶变、治理蝶变、农民生活蝶变的角度阐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希望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困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问题,于是诸多乡村开始重视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但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乡村资源投入相对有限、乡村市场导向尚不准确、乡村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倾向性人才培养政策,加大财政资源投入,建立健全带头人遴选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落实多元激励措施,完善监督评价机制等措施,助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取得更好成果。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建筑的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展示利用显得日趋重要.黄淮交汇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作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形式,自身营造技艺和其风俗特征,都是当地的宝贵历史财富.对于文化区乡土石砌民居的研究,以历史资料和实地走访为基础,系统梳理该区域乡土石砌民居的...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快速发展中涌现出地毯式开发和碎片化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既保留村落独有的空间格局、山水景观,又能延续传统文脉,扩大民俗文化影响力,催生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基于共生理论,以浙江省丽水市鸬鹚村为例,采用景观基因分析法,以物质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问题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在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已经起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以往仅重点针对乡村建设空间的单一规划编制路径已无法全面、科学地管控县域乡村发展。在梳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政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基础上,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为研究脉络,对空间辨识、空间战略、空间格局3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县域村镇空间布局存在域面乡村体系规划缺位、缺乏整体系统考量、弱化生态和生产空间控制的问题,确定全域统筹、多规融合、分区分级、分类管控以及底线控制5条基本战略,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同发展。同时,结合山西省平陆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实践,尝试通过村镇体系重构、空间管制分区划定、绿色产业体系建构、乡村风貌建设、整治导则编制等策略,探索县域层面乡村"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农村住宅的装配化比例快速增加,新型建筑材料和建设模式对传统乡村景观形成了较大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对乡村建筑风貌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基于对现状情况的深入调研,总结影响当今乡村建筑风貌的关键性问题,并结合建筑数字化技术,从规划与管理的角度提出乡村建筑风貌解决策略.认为东北地区近年乡村住宅建设技术正在发生系统性变...  相似文献   

15.
社区博物馆自引入以来,一直被理解为一种保护地域文化与生活的乘载工具,对经济议题缺乏研究,使我国社区博物馆实践普遍充满挫败感,直接导致社区博物馆理念在我国的不适与质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社区博物馆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的融合研究,从背景解读,理念的载体、进化、本土化及其彼此关联进行分析,提出了社区博物馆理念架构下的内生式发展是我国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形式,并结合日本乡村地域创生实例以期对我国本土化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景观地图与社区地图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具,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本地景观、展示地方价值、识别发展问题,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遗产价值传播。地图工具伴随生态博物馆实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意大利实践中的地图工具进行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总结经验要点,并结合国内实践相关问题,提出促进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启示:地图工具能够有效增强居民对本地景观价值的意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议题;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应有更多文化景观视角研究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乡村遗产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敬畏自然人文精神和丰富的地方性知识都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原真性保护、“疾风暴雨”式的利用和乡村文化自信消失,是当前乡村遗产保护的主要误区。从地方性知识共建出发,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乡村遗产活化利用发展模式,是实现乡村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风景名胜区周边涵盖大量本土乡村,随着旅游业价值提升,旅游产品挤压乡村空间,导致原始乡村空间异化,乡村空间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空间异化转变为复合型空间。以大理三月街片区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分析三月街片区成为"灯下黑"的原因,针对风景名胜区边缘型乡村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合理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乡村"造血"功能、与风景名胜区共建共享、提倡公共参与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林青 《文化交流》2009,(3):69-72
甘南藏区是中国众多藏区中的一块独特的地方。那里有大草原,有美丽的雪山,有黄河第一湾,还有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府拉卜楞寺,以及存在于各地的独特民俗风隋。流行于甘南各地的插箭节,就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地理风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