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在着手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活动以前,在他的头脑中就已经描绘出一幅改革蓝图,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邓小平改革的总目标是依据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富强、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在思想上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在经济体制上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政治体制上由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着手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活动以前,在他的头脑中就已经描绘出一幅改革蓝图,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邓小平改革的总目标是依据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富强、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在思想上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在经济体制上由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政治体制上由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60多年教育历史中没有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钱学森院士临终前担心中国出不了创新人才。有人认为这是由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造成。可是,作为中国政治体制先驱的苏联,在体制存在的80多年历史中,却获得了9项诺贝尔奖,诸多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不能不归功于它的高等教育。苏联的经验表明,即使是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只要能让高等教育保留相对的自由空间,高校就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其创造天职。同时,文化传统中对普适价值的不懈追求,也是成就高校创造职能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的作用,也包含了一系列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强调以苏为诫,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针对缺乏生机、日益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由此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针对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观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沙主义的对外路线和政策,邓小平提出了在新原则基础上建立国与国、党与党之间新型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迫切地要求政治体制也相应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地证明,改革巳成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谈到政治体制改革,人们就会想到党政要分开,社会主义民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健全,干部体制要改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要正确划分,以及精减机构,减少脱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等等。在上述诸多改革项目中,我认为,改革干部体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斯大林是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也是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事业的领袖.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对苏联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政治体制模式于我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曾经起过一定的极积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探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体制形成过程的经验教训.对于加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成为世界文明中心。苏联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在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它在保证苏联文明中心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经济上过于求纯、急于求成,指导思想上集权统一,超越阶段,政治体制严重脱离群众。因其不能与时俱进地作出调整,苏联模式走向了反面。衰落的苏联模式诱发了苏联文明中心的向外转移。模式先进而走进文明中心的经验,模式衰落而淡出文明中心的教训,对于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韬 《华章》2014,(27)
长期以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控被视为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以戈氏为首的苏共高层拥有国家事务的最高决策权。然而戈氏封闭、专断的改革决策机制,却损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考察改革决策过程,正是戈氏在改革的目标定位、改革的引领力量和改革涉及的势力群体三个维度上的重大失误,导致改革逐渐陷入无法挽回的失控。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伊始,在许多领域都向当时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高等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学习的内容包括国家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以及参照苏联高校模式设置专业、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等.于是,在中国形成了"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其中,"苏联模式"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在大学中先设置专业,然后按照专业设置课程,二是课程体系是一种中央集权、高度刚性的国家课程体系,三是课程体系的建构及其运行的统一性和计划性,四是课程体系具有系统的超稳定性.中国学习苏联大学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在舆论动员、改革的布局、改革的突破点、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政党制度的改革五大方面有显区别,这是两国的改革命运根本不同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适应性、有序性和协调性三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解体和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苏联的筹建过程展示了苏俄领导层从世界革命意义上的国家观向重建大俄罗斯国家目标的演变轨迹及其间表现的两种观念的分歧和斗争。斯大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取向的胜利确定了苏联国家体制的属性,这种与俄罗斯帝国结构类似的国家体制既是中央集权制与超国家联合体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苏联难以走出帝国政治的怪圈,最终在政治体制和国家体制的联动性变革中重蹈俄罗斯帝国覆辙的根本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尝试及其启示刘亚玫新中国成立后,仿照苏联模式较为迅速地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在建国之初,对于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毋庸讳言,权力...  相似文献   

13.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内部原因。这些原因似应包括:一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僵化,二是封建主义的深刻影响,三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恶果,四是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五是社会主义信仰的丧失.六是民族矛盾的全面激化。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后期,为了适应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苏联教育也进入全方位改革。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为了精简教育机构,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加强教育与外部和教育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以加强教育的综合治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88年3月8日宣布,撤消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苏联教育部和苏联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等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新的苏联国家国民教育委员会,对全苏教育实施统一领导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运用合力论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民族问题、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以及外部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有问题,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从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取一些教训。  相似文献   

16.
将中苏改革之异同加以比较分析,对我们探讨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吸取教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十分必要的。中苏在1985年以后的改革中,遵循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变革,改革的结果截然相反。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在政治领域改革方面,中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条件下进行。因而保证了我国政治生活的连续性、稳定性,也就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政治体制人手,放弃和取消共产党领导,实行政治多元化,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结果从地下呼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一些国家目前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严重问题。前不久,极少数人打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企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反动势力则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妄图使社会主义国家转而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因此,一个严肃的客观现实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究竟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对此,我认为必须解决两方面的认识问题。第一,必须正确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说在普教整体改革中,要抓住“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这个关键? 从根本上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我国现行的普教领导和管理体制,是建国以后为适应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而建立起来的,国家统得死,包得多,使教育依附于行政权力,不能完全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发展,更不能根据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和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和发展,主动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首先是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必须进行大的改革,并以此带动和促  相似文献   

19.
工农检查院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家监察机关。从发展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从职权加强到削弱,从独立行使职权到与党的监察机关联合行使职权,再到完全附属于党的机关的过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政治体制从权力制约到集权的发展过程。考察它,有利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保证国家监察权的独立性,如何使监察机关更好地行使职权及其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等问题,从而为在国家机关的改革中,更好地克服集中制和官僚主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所谓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于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一些过时甚至是无效的制度仍然发挥作用。十分明显的是,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和政府管制较多的国家,制度供给过剩成为其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虽然在苏联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但是,制度供给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制度供给过剩则使得苏联的政治生态恶化,导致了其政治的衰朽,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苏联解体、苏共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笔者试图探寻苏联制度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