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志坚  张所建 《青年记者》2010,(16):104-105
20世纪80年代,体育期刊一度辉煌,如《中华武术》、《围棋》、《搏击》等的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期刊进入了彷徨期,它们被新闻类、纪实类、生活类、时尚类和各种实用期刊重重包围。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体育期刊陷入读者群减少、声誉日弱的重重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瞭望>和<半月谈>的创刊拉开了中国时政类期刊发展的序幕,这两本期刊由新华通讯社主办,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时政类期刊,如<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它们紧密关注国际国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热点新闻事件,对其进行深度解读,并给出独立和客观的评论,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又厚重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3.
世纪华文 《今传媒》2009,(10):104-104
体育类期刊作为细分较早的一支期刊,特别是篮球类期刊如雨后春笋产生,有的在市场上已取得成功,特别是2008年奥运,更拉动了体育类期刊的放量增长.2009年上半年,世纪华文针对以下篮球类期刊<灌篮><体育世界--扣篮><当代体育·篮球><尚篮><篮球俱乐部><扣篮SLAM>,足球类期刊<足球周刊>,以及综合类期刊<体育画报><全体育>等十本期刊,在伞国五大区域13个重点城市的零售市场进行了监测,本文依据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1950年7月1日创刊的<新体育>是新中国第一份体育专业刊物,也是新中国"新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标志,称得上是我国体育宣传及传播事业的开端.此后60年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的体育传播媒体层出不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学术类文摘期刊出版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最早的学术类文摘期刊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出版了<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学术类文摘期刊."文革"中,这些文摘期刊均被停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类文摘期刊开始陆续复刊,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术类文摘期刊的出版开始繁荣起来,现存的学术类文摘期刊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创办的.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调整,学术类文摘期刊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出版格局.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界》2002,(3):58
一 <光明日报>2002年3月5日发布了2001年<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前20位的报刊名单.在"文化科学体育"类排名前20位的报刊里,有10家图书情报学期刊,其中图书馆学期刊5家,占了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7.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电子出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计算机技术用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文章探讨了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具体介绍了<化学题录>的编辑出版情况及随后有哪些电子期刊创刊,然后依照历史顺序分类简述电子书籍和电子报纸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一批新生代新闻类周刊迅速崛起,纷纷以办一本中国的<时代>为目标,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它以其精美的装帧、独特的视角以及颇具冲击力的文字等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起步与国外相比,要晚二三十年,其源头可追溯至五四之前留日学生主办的<体育杂志>等.新中国的第一份体育专业类报纸是创刊于1951年的<中国体育报>,发行量一度达到100多万份.可以说,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体育新闻界,处于<中国体育报>一枝独秀的时期,这份国家体委(后来的体育总局)的机关报统领了体育报纸行业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临时办过两份世界体育大赛的快报,一份是<奥运快报>,一份是足球<世界杯快报>.这两份报纸虽然只有40天的寿命,但一诞生就如日中天.洛阳纸贵.非常抢手,而且赚了大钱.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刊细分市场的探索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波动的青年期刊--从鼎盛到衰退 青年报刊界在20世纪80年代曾是中国传媒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仅就期刊而言,<中国青年>开展人生意义大讨论时,期发行量高达400万;在中国版图上,南有<黄金时代>、<福建青年>,北有<山西青年>、<辽宁青年>,甚至远在贵州的<青年时代>都曾经十分红火,一般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发行量.它们介绍青年楷模,探讨青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当时确实鼓舞了一代人.  相似文献   

12.
说到<今古传奇>,读者恐怕不会感到陌生.这艘通俗文学期刊界的小型"航空母舰"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经过了20多年的艰苦营造,终于以崭新的面貌、磅礴的气势,在汹涌澎湃的期刊商海,劈波斩浪,雄劲远航,在它的背后,留下了一条条绚丽多彩、光华四射的彩色浪带:  相似文献   

13.
王小环  张金玲 《编辑之友》2010,(7):55-56,59
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曾经一度辉煌,发行量在几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并不罕见.面对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文学期刊陷入读者资源日益减少、声誉日弱、经济拮据的重重困境之中.目前,全国文学期刊有近千家,生存状况较好的不足100家,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不到10家.具有相当高品牌含金量的文学期刊,如<当代><十月>等,可以比较稳定地在市场中生存;另一些特色期刊,如天津的<小说月报>等,它们凭借特色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具有搏击市场的能力.数量最多的省市级文学期刊,它们虽然还拿着国家补贴,但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需要新闻周刊而产生新闻周刊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臻言 《传媒》2004,(3):24-26
新近出版的<期刊中国>一书中,体育类期刊的案例分析,作者选择了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编辑出版的<搏>杂志,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搏>在中国体育期刊业界的特殊地位与代表性.的确,在中国大众体育期刊的发展史上,<搏>杂志的诞生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在突破中国体育期刊传统形象的同时,奠定了自己在体育期刊界的龙头地位,并树立起强大的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1月,是<湖南档案>创刊20周年.20年来<湖南档案>由文件式内部简报发展到连续3次荣获全国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两次荣获省一级期刊,为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杂志全球化趋势下,版权合作成为时尚 纵观中国期刊200多年的发展史,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创刊使中国杂志发展呈现出第一个高潮;时隔60年,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时代,中国的期刊业再次步入繁荣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读者>、<知音>、<家庭>、<女友>、<故事会>成为中国杂志市场上的主流杂志,但是1993年随着<时尚>杂志的创刊,它以铜版纸全彩色印刷,采用国际开本、充满国际名牌的精美广告和图片,使中国人的眼睛为之一亮.5年之后,<时尚·伊人>与美国著名女性杂志进行版权合作,再次将<时尚>送上了又一个高度,以后版权合作成为了期刊界的口头禅.之前,<世界时装之苑>、<瑞丽>等杂志都是版权合作成功的范例,但不如<时尚>那样在品牌扩张上给期刊界以巨大震撼.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对传统青年类期刊的冲击 本文所分析的青年类期刊,主要指<中国青年>、<黄金时代>,<风流一代>、<涉世之初>等传统品类.  相似文献   

19.
杨睿  王大明 《编辑学报》2010,22(6):558-561
<物理评论>创立于美国实用主义思想盛行的时期.20世纪,伴随着美国基础物理学从世界科学的边缘走向中心,<物理评论>也成为物理学界最重要的专业期刊.本文尝试通过分析20世纪美国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与<物理评论>的关联,解读<物理评论>在美国基础物理发展壮大和物理学研究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关于中国学术期刊办刊方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湖南档案>是由湖南省档案局、湖南省档案学会于1981年创刊的,目的是为全省档案工作者专业化、知识化服务.经过20余年的发展,<湖南档案>已成为一份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省一级期刊,也是全国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湖南档案>正式更名为<档案时空>,在保持刊物原有学术研究、业务指导、经验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宗旨的基础上,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市场的挑战.为了促进档案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建设,笔者对<档案时空>(<湖南档案>)2002年和2003年度双月专业版发表的有关档案专业文章(不包括卷首语、专稿、会议报导、读者文摘等),按其特征和标志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试图为<档案时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