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乡土"文学的概念至今存在着含混之处,但是它与"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漫水》集中诸篇所蕴含的批判,不仅指向了乡村掌管权力的人物,也指向了被权力剥夺的弱者本人。同时,它们还超出了比较单薄的"反腐文学"的路数。小说集的宝贵努力更在于:从乡土的民间,作者尽力寻觅着抗衡乡村权力政治的话语和人物。参证小说当年的类似实事和现象,读者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作家创作的现实主义力量。《漫水》集呈现出了乡土记忆的开放性和纠结逻辑。它促使我们原有的对于"乡土"的许多理解,开始变得犹疑和深思起来。其中乡村人事的变迁,也增加了它的主题的隐晦意味。这一切,都源于作家王跃文对于卑微生命的悲悯。  相似文献   

2.
在《感怀与退想》一文中,我曾说过作为一个充满了隐喻意味的象征符号,“乡村”并不总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作家笔下:无论是借乡村俚事的人情之美批判城市文明,还是驻足于旷野大地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小题·大做     
"心喜欢生" 作家铁凝在某地游览,看到一块匾额,上写四个篆字"生欢喜心"。铁凝仔细品读,忽然觉得这匾额倒过来念也很有意味。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城市既是元代散曲作家的生存空间,也是他们重要的审美观照对象。较之唐宋文学,元曲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反城市"文化倾向。元散曲作家采用远距离聚焦的态势观照城市,以乡村为本位,总结历史教训,对城市文化的弊端进行强烈而尖锐的批判。他们对城市的观照态度,暴露了古代作家群体在城市表现方面共同具有的"先天性"缺陷,同时也折射出被边缘化的城市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80后"作家张悦然的小说一再出现忧伤、冷漠、残酷和死亡等悲剧色彩,这是小资的忧伤还是"80后"青春写作的异类?张悦然的"玉女"称号有着明显的市场规训意味,这样的引导对张悦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蔡智恒以通俗小说的套路来写现代的爱情,他的小说结构明晰,有纯情意味,也很有情趣,是写给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看的。对爱情的精致化描摹,对理想的执著寻找,对生活细节的把捉,表明蔡智恒是一个有功力的作家。蔡智恒的不足在于写作视野比较狭窄,没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如何从"三流"向"一流"、"二流"转化,是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众多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许地山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悖论色彩。在思想文化倾向方面,许地山因其个人的宗教因缘而形成了杂糅的宗教哲学观,佛、耶、道精神的冲突,使其小说显示出了强大的张力与悖论的意味。受此影响,"出世"与"入世"成为了许地山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命题,这在其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身上,既表现为"生本不乐"与积极进取两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又表现为同时具有的"圣女"和"贞女"的悖论品格。总的说来,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有着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双重意味。探析其小说创作的悖论色彩,可以使我们加深对现代小说丰富性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小说中的乡土世界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它不再是沈从文、贾平凹笔下的美丽的乡村"乌托邦",也不再是绝大多数作家心目中那个贫穷却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阎连科以自己"对乡土中国的现代性书写将鲁迅式的"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式的"乡土恋歌"以及《古船》或《白鹿原》式的"文化秘史"送上了"上一世纪"。在他笔下,无边的黑暗和无尽的苦难笼罩着大地,贫穷和苦难成为乡村的底色,传统的诗意性描写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农民生存困境极端酷烈的展示。  相似文献   

11.
周大新是一位走出南阳盆地的平民作家,他始终以一个"地之子"的情怀对生养他的故乡做一次又一次的亲近和拥抱。他的小说《湖光山色》以独特的视角深入乡村生活内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在现代城市文化冲击下,乡土中国的艰难蜕变和乡村伦理的执著坚守;书写了权力与欲望纠结下人性的沉沦与救赎,同时也彰显了正直人性的温暖和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情感凝结而成的,她执着地追求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美学境界,并且能时时显示出自己的独创性,呈现出中国特有的清雅疏淡、意味深醇的人文艺术精神和民族风格特色。如果把琦君散文比做一位温婉淡然的女子,那么"诗意"是她的气质,"禅意"就是她的风骨,"情意"便是她的灵魂。琦君散文的审美特征将从"诗意美"、"禅佛心"和"人间情"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3.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深陷模仿和阐释他人的旧语境中;全媒体时代及"编辑文学"、多模态文学等现实存在,浅批评风行;缺乏问题意识和清醒判断力,无法克服刻板印象;精神低迷,状态不佳。而同样在中国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笔耕组"却很好地规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不足,坚持中国特色批评路线,得到了作家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有意味的品牌之一,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5.
苏童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对遥远故乡的情感寄托,他将一些带有现代哲学意味、有关生存困境的情绪和故事放到枫杨树故乡背景之中,让乡村旷野的宁静映衬生存的焦虑。本文就其小说中的逃亡与回归以及该母题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作浅析,试从根源上寻找作家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出生于湘西凤凰的沈从文,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着独特的文风,在当时声誉鹊起,他在小说中用乡村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文明,文字优美,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撇开他小说的内容不说,单就他小说的结尾方法略谈看法.他小说的结尾主要采用了"煞尾"和"度尾"两种,根据题材的需要,秉承着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内容,匠心独运地运用这些艺术技巧,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在《黑书》中,帕慕克暗置了一个富于苏菲神秘主义意味的故事结构"我即凤凰",经由这一宗教叙事原型,作者深入地反思了写作、身份、文化三个层面中"自我"与"他人"的辩证关系,最终成就了具有深厚民族精神意味的诗学主题——"我是他人故我在"。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京派"作家纷纷复员平津地区,北平的"京派"作家分别集中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京派"作家的政治取向不同,清华"京派"作家不断转向和进步,北大"京派"作家在艰难的坚守中走向妥协。与此同时,中共地下党的斗争策略亦各有侧重。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战后"京派"作家的分化。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冰波创作的一系列探索性童话中,《如血的红斑》、《神奇的颜色》等四部作品呈现出一种较为独特的文体风格——"红色的复现"。经由对红色表层意象的描绘,到红色意蕴层面的深入探求,再到复杂的心理世界对于红色表达的介入,作家构建了一个富有隐喻意味的艺术世界,并以红色隐喻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以自己的故乡为创作背景,展开了一幅当下乡村世界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凋敝,土地伦理的嬗变,传统文化道德衰微引起的人心混乱和现实失序,深深触动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作家带着传统故乡的记忆审视现实故乡,情感陷入了迷茫.作品以缓慢的叙述节奏,密实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世界,作家以深蕴其中的迷茫情感启悟着读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