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田勘 《科技文萃》2001,(10):77-78
“三亲婴儿”悄然降生 早在1998年9月,美国各主要媒体就报道了一个“三亲婴儿”在加利福尼亚州诞生.所谓“三亲婴儿”,又称3P婴儿.3P即英文three parents的缩写,简单地说,就是这名婴儿有三名血缘亲代,即两母一父.  相似文献   

2.
曾声称制造了第一个克隆婴儿的“克隆援助”公司1月4日表示第二个克隆婴儿诞生了,其“父母”是一对荷兰女同性恋。这两个克隆婴儿都未接受基因检测以证明其确实是克隆人,因此大多数科学家对其真实  相似文献   

3.
余钦萱 《江西教育》2002,(17):26-26
婴儿的耳闻目染。据我长时间悉心观察,一个人的耳闻目染是从婴儿阶段开始的。家庭中的各种声音和家人在婴儿面前的动作、表情都会引起婴儿的反应———面部抽搐、颤动,小眼睛艰难地睁开又闭上。这就是一个人最初的耳闻目染。营造语言环境。“哇哇”哭声,“咿呀”叫声是婴儿最初的“语言”———或是饥饿的信息,或是欢欣、“抗议”的表达。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语言,对幼儿语言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母亲在亲切呼唤、殷殷倾诉时要用普通话;婆婆在逗玩、亲昵孙儿时要讲普通话,且要特别注意语言简洁、明确。给幼儿一个规范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     
泰勒夫妇有一个七岁的男孩,名叫帕特。现在泰勒太太正怀着第二胎。帕特在别人家看见过婴儿,他不太喜欢他们,所以他对自己家里也将有一个婴儿的消息感到不满。天晚上,泰勒夫妇正在为这个婴儿的降生计划做安排。泰勒先生说:“有了婴儿,我们的房子就太小,不够住了。”帕特恰好在这个时候走进屋,他问:“你们在说什么?”他母亲回答说:“我们在说我们现在得搬家,因为婴儿就要诞生了。”“那没用,”帕特绝望地说,“他会跟我们到那儿去的。”Mr.and Mrs.Taylor had a seven-year-old boy named Pat.Now Mrs.Taylor was expecting another child.…  相似文献   

5.
1岁半~2岁一岁半~二岁的婴儿处于言语发生阶段的后一阶段,即双词句阶段。他们往往用两个单词表示一个句子,如“妈妈抱抱”“囡囡饭饭”“苹果削”等。这一阶段婴儿似乎突然开了口,说话的积极性很高,词语大量增加,出现了“词语爆炸现象”。而且,从一岁半开始,婴儿词句的掌握也迅速发展,由单词句——双词句——完整句发展。总之,这是婴儿掌握词语的第一个关键期,宜提供下列一些语言教育活动。1.提供良好的言语榜样和言语示范婴儿掌握的语言主要是通过对周围语言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成人应注意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富有变化的语调、规范准确的发音、丰富而又准确的用词造句,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言语榜样和言语示范。2.正确对待婴儿的提问  相似文献   

6.
六——八周的婴儿就能对声音刺激做出反应。细心的父母亲会发现孩子对大人的说话会发出微笑和咯咯声。一个能咕咕作声的婴儿即使独自躺在小床上,也会把“自言自语”作为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如果你是个寡言的人,感到难以对婴儿说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你独自和婴儿在一道的时机,那时没有人让你感到为难窘迫。开始,你可以把孩子从床上抱起来说:“喂!”把孩子放到床上时说:“好好睡。”或  相似文献   

7.
人生就是一个展示过程,生活就是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妈妈”,会给年轻的妈妈多少甜蜜,那颤巍巍的人生“第一步”,会给年轻的爸爸多少喜悦。从喊出第一声“妈妈”,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都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展示,父母惊喜的笑容,就是对婴儿最好的鼓励。陶行之先生说:“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学习融入生活,就是‘学习即生活’。”如是,学习就应是一个展示的过程,学校就应是一个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瀚,智慧的宝库那么深邃,在此面前,我何尝不是一个婴儿呢。某晚,来至“教学110”论坛注册,一看我的名字下赫然注明“婴儿班”,哑然失笑了,自言自  相似文献   

9.
对于抗癌基因婴儿的诞生,不少人认为,这将导致父母挑选下一代人格特征的行为.对此观点,我国专家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看,检测疾病相关基因与在体外通过改变胚胎、人为地改变婴儿性状即“定制婴儿”相差太远,“抗癌基因婴儿只是单一基因的筛选,而决定子女眼球颜色或身高的基因不止一个,修改的难度极大.”  相似文献   

10.
师爱的艺术     
邓益全 《师道》2004,(8):36-37
1745年,本杰明·韦斯特已长到7岁。这年夏季的一天,母亲让本杰明去照看亲戚家的一个婴儿——让他用扇子赶走婴儿脸上的苍蝇。那天中午,在本杰明的细心呵护下,婴儿慢慢进入了梦乡。小本杰明被熟睡着的婴儿的异常美丽吸引住了。他用手在扇子上比划着,好像要画下婴儿的美丽脸庞。而这一切被母亲萨拉捕捉到了。“你想画下宝宝的脸吗?”萨拉微笑着问本杰明。“我不会,我画不出。”本杰明说。“你不画怎么知道呢?”萨拉指着桌子上的一红一蓝两瓶墨水说,“你试试。”  相似文献   

11.
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是婴儿智力上的需要。要开发婴儿的智力,需要不断地用各种事物刺激其听觉、触觉、视觉。耳朵是婴儿很敏感的一种器官。有时一个突然的响声,婴儿会吓一跳;父母“噢、噢、噢”地拍着婴儿,他会慢慢地进入梦乡。但应该注意,刺激婴儿听觉的声音要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杂乱无章的噪声会使婴儿恐惧不安。在刺激的具体方法上,我们可采用让婴儿听听轻音乐,给他唱唱歌,给他听时钟的“嘀嗒、嘀嗒”声等。  相似文献   

12.
英国政府将向婴幼儿提供免费图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月26日,英国教育与技能大臣鲁思·凯利(RuthKelly)在伦敦帕丁顿的鄱特曼早期儿童中心宣布,政府将在现有的“始于阅读”(Bookstart)计划之下向英格兰所有婴儿(babies)与初学走路的孩子(toddler)提供免费的图书——每一个1至2岁的儿童都将会收到一个装有书籍的小书包,每一个3至4岁的儿童都将会收到一个装有图书与蜡笔的“财富箱”。凯利还同时宣布,目前每一个0至12个月龄大的婴儿已经通过卫生访视员和图书馆收到了一本免费的婴儿书,这将在“始于阅读”计划之下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婴儿成长纪述”已发了6期。作者以母亲的情怀描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又从幼教专业学者的视角阐释了婴儿的成长规律和教养方法。以这种形式来介绍一个婴儿的成长,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从本期开始,作者将以“法法的世界”、“理解篇”、“教育、发展篇”三个方面来描述法法1岁至3岁的成长过程。应作者要求,总题目改为《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序篇“要是我们也去了桂林,那该有多好!”胡少波抑制不住自己的羡慕之情,“这么一个案子,让婴儿给碰上了。这下她可声名大噪了。”丁蕾兴奋地说道:“这个案子,也只有婴儿才能解开了。论推理,咱们这里没人比得上她。”“其实这全靠运气。”余婴儿谦虚地说道,“要不是那天晚上给你打了那通电话,我一辈子都猜不到凶手是谁。这次的对手真的很强。”“你为什么没能阻止第二次谋杀呢?”蓝星雨问道。  相似文献   

15.
老子有着强烈的“婴儿”意识。老子视野中的“婴儿”天真纯朴、无知无欲,具有“大德”和“大智”;复归于“婴儿”就是复归于“道”的境界,其方法是损智、去欲、无为等。  相似文献   

16.
婴儿的眼泪     
某市公安局接到匿名举报,有个代号为“飞狼”的拐卖婴儿的犯罪团伙,近日准备将一批婴儿卖往粤闽交界的偏僻山村。火车站入口处,开往广州的某次特快列车即将发车。一位俏丽少妇抱着一个不停啼哭的婴儿,正随着人流走近检票口。“这孩子怎么啦?病了吗?”化装成检票员的女刑侦员马玲关切地问。俏丽少妇叹道:“唉,我们夫妻俩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结果孩子受了凉,得了感冒,真是愁煞人。”她边说边给孩子擦泪珠。马玲上前摸了摸婴儿的头,果然很烫手:“大嫂,你这孩子多大了?”“刚满月,到今天才一个月零三天,唉,可怜啊!”俏丽少妇又是一叹,又不停…  相似文献   

17.
谈反证法     
王朝琪 《甘肃教育》2001,(10):38-38
一、反证法的概念反证法是数学中的一种间接证法,它不是直接从题设推出结论,而是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引出矛盾,从而证明命题成立.我们知道,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一个命题“若A则B”成立,显然它的逆否命题“若不B则不A”也必成立.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它的逆否命题“两底角不相等的三角形不是等腰三等形”,两者是一致的,也是等价的.因此,我们要证明“若A则B”,可以间接地去证明它的逆否命题“若不B则不A”.B是原命题中的结论求证.今将“若不B”作为已知,经过推理达到“不A”,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8.
姜哲 《母婴世界》2013,(5):76-78
记忆力下降,脑力不够用,丢三落四等等行为或状态让孕妇们很抓狂,难道我真的遭遇“婴儿脑”了?“幸孕期”,可不可以只要婴儿不要“婴儿脑”?  相似文献   

19.
据“零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教授介绍,1979年,苏联科学家恰尔科夫斯基在黑海之滨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婴儿游泳比赛大会,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年轻的父母们抱着各自还不会走路的婴儿,听到口令后立即把他们抛进游泳池。一到水里,这些婴儿一个个就像鱼一样游了  相似文献   

20.
郑中英 《教育艺术》2021,(2):53-53,52
项目背景2018年11月26日,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被编辑,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新闻不仅令学术界为之轰动,也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了巨大争议和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