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相似文献   

2.
我不同意“一稿多投”合法化。其理由如次: 1,对作者来说,如若“一稿多投”合法化,那么,作者就有权一稿两投、三投甚至几十投……这样,优质稿件,就可能被刊发数次,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而且,今年被刊发的稿件,搁上几年以后,还可以以“新作”面目再次被循环刊用……这样做的结果,明显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激发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各国出版界也未见此先例。 2,对报刊编辑来说,如果“一稿多投”合法化,各编辑部所收到的稿件将几倍、十几倍地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经常叫嚷“人手不足”的大部分编  相似文献   

3.
查阅专业资料时 ,我时常碰到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在两种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有时有所改动 ,有时基本一样。这种“一稿两投”现象 ,很让人感慨。“一稿两投”当然远非今日才有。“一稿两投”责任到底在谁 ?怨作者吗 ?似乎不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 ,也有投稿的经历 ,深知投稿的滋味。我认为 ,大多数作者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也有相当的职业素养 ,明白“一稿两投”的危害 ,绝不愿意随便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且发文所得稿费少得可怜 ,多发一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实惠。因此作者实在是有自己的苦衷。“一稿两投”怨编辑部也不妥。现在国内专业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4.
同事们看见我给报社写稿十投九中,以为我和报社的编辑混得熟.其实我认不到几个编辑,这多亏了《宜昌日报》社给我找了好“老师”——《新闻前哨》.  相似文献   

5.
并非小事     
一稿两投,文章名家自不屑为,严肃的作者也不肯干。但是,目前在一些业余作者中,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却颇流行。据说是为了防止编辑犯“官僚主义”。事情该怎么看?常见报刊编辑和工人们费劲地编排出一篇可用之稿后,发现别家报刊已登出来了,于是不得不又忙着拆活,倒版,大家一番辛苦白费,都觉得“受了捉弄”。又见有的文章,别的报刊虽已登出,但编者疏于查看,造成重登,“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人们也不舒心。因此,我想之又想,得出结论:还是要反对一稿两投。两投、多投成风,流弊良多,绝非“文坛盛事”。就在不久前,有位朋友写的文章,两家一小一大的报纸先后刊登,一字不差。莫非他也在搞一稿两投?我当面提出质询。他叫苦不迭,赶忙解释:“我只给了小报,没往大报投。大报登了又不说明是转载,可冤枉我了!”  相似文献   

6.
初学写稿     
1988年,我开始学写新闻,写的新闻甭说向外投了,自己看了也可笑,句子不顺,文不成章。一次我在通讯员培训班上得到几本《新闻爱好者》,就精心读,细心看。随后,我写了一篇《十矿举办消防培训班》,被平顶山矿工报和局广播站采用,《十矿原煤外运计量达部级标准》也被本单位广播站采用。一时,我成了人们讽刺的“红  相似文献   

7.
1990年我刚刚开始搞新闻写作时,勤奋学习,天天练笔,努力多写稿,但写的几十篇稿件都屡投不中,我因此有些气馁,觉得自己不是干新闻的料,情绪十分消沉。而我们单位的“土记者”看透了我的心思,除在业务上指教我外,还要我找“老师”——订阅《新闻知识》,我立即遵旨照办,使我的精神上有了寄托。 天天盼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到手,我就被那五彩的封面和篇篇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它指导性强,象未见面的老师在为你解闷,尤其是“通讯员经验谈”和读、作、编”,读来倍觉亲切,十分够味解渴。我从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中得到启示,获得了许多新闻稿件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从而摸索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豆腐块”、“火  相似文献   

8.
杨天庆 《新闻三昧》2008,(1):107-107
怎么也没料到,退休十载、年近“古稀”的老汉我,写了一篇小言论,题为《可否“厂误公开”》,投给长庆石油报,发表后(文章署名:天光)竟连获三个奖,先被中国企业报协会、长庆石油勘探局新闻中心联合评为2006年度长庆百优新闻奖,后又被中国石油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2006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再后又被评为陕西省企业报新闻奖。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中的“机”和“巧”如果不加引号,报道员朋友很可能会大吃一惊,甚至误以为我是个“教唆犯”。其实不然。报道员要善于投“机”取“巧”,实际上是当年一个新闻前辈对我的精心点拨.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来不断提高稿件见报率的一个诀窍。  相似文献   

10.
翻阅今年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的新华社新闻稿,参加全社各编辑部的评稿会,我把这一周国内广播稿的“冠军”票投给了《安徽八万农民进省城夺得第三产业五枚“金牌”》这条新闻。这篇报道“金牌”的稿子,本身也可以得一块“金牌”。这是一篇角度新,有气势,文情俱佳,出手不凡的好新闻。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报道了不少,几乎每天都有一些这方面的来稿,但很多稿件不免“千人一面”,取材、角度都差不多。安徽记者写的这一篇,也是讲农民进城办第三产业,但作者却是以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位战友,爱好新闻写作,隔三差五就有几篇稿子寄往报社。但由于缺乏“基本功”的练习,虽然投稿不少,但见报却极少.对此,他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找“窍门”,走捷径。一次,他听人说投稿也有“秘方”,概而言之主要有二:“一是一稿多投,这家不用那家用,名曰‘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集中“火力”给一个编辑投,“心诚则灵”,投的稿多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13.
所谓“带响新闻”,就是有反响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稿件往往十投九准。 那么,“带响新闻”要具备什么要素呢?我归纳了四条:现场、独家、问题、新闻。 首先,它得是新闻。是对“当前最新发生的或过去早已存在而现在发现的有意义的事物的报道”。关键是“新”和“有意义”。像前年长江发大水、去年南斯拉夫打大仗,那些及时  相似文献   

14.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门的同志拿着笔儿本儿的问我“是不是左撇子”的。中国10亿之众,我看了几十年报纸听了几十年广播,还没见有统计左撇子的新闻。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统计的  相似文献   

15.
秦朔 《出版经济》2004,(3):78-79
2003年9月,胡润版“2003中国百富榜”发布前不久,他打电话给我,说还要做一个“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五十强”,希望我也投一下票,每票选五个人。在收到他传真来的选票后,我毫不犹豫地在第一格里填上了王石的名字。  相似文献   

16.
我初学写作的时候,真有一股猛劲,甚至有些蛮。每每工作之余便伏在书本上,读啊、写啊!一听到什么,感到有一点新鲜味儿,就去采访,回来趴在桌上爬格子。写了投,投了写,常常累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或累出病来。投的稿大多是石沉大海,就是见了报至多也是一块不起眼的“小补丁”。通过几年痛苦的摸索,我深感业余采写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写稿不得不逐渐“懒”了,而阅读、思考却多了起来。事前不再那么匆忙去采写,而是先分析被采写内容的新闻价值。如果内容有刊登的可能就紧紧抓住,非下功夫写不可。对于写好的稿子,除了时间性特别强的消息稿外,其它体裁的作品我不急于投,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如偶  相似文献   

17.
央视最近又“变脸”,十个栏目“下岗”,十个栏目被警告。令人不安的是,我这类附庸风雅的读书人喜爱的“读书时间”亦在被警告之列。如果不能在短短的半年整改期内脱胎换骨,“读书时间”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8.
老毛一回宣传科,就给了我“见面礼”,是几本“搞新闻”的书。我打心眼里感激:这老毛真够意思。老毛大名毛世芳。老毛是我对他的特称,这样我感觉亲切。当初,我在基层某部当炊事员时,经常喜欢写写画画投投稿,却是屡投不中。后来,有人帮我引见大名屡见报端的新闻干事毛世芳。一见面,我就拿出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20.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