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王渔洋倡导的神韵诗学、具体的诗歌创作及编撰的诗歌选本三个维度观照,与《五言古诗选》相比而言,《七言古诗选》在盛行的神韵诗学视域下备受冷遇。王渔洋表面上以杜甫为宗,实则尊崇苏轼,并以其为中心广采博收宋人八家354首诗,前超两唐,后越金元,尤其推扬黄庭坚。所选宋人七言古诗,多标举学力才气,崇尚新变奇创,讲求纵横雄宕。《古诗选》影响深远,备受世人推重,成为学诗范本,也催生了其他诗歌选本。《七言古诗选》别裁伪体,救弊补偏,暗近宋调,这是另一种"神韵",客观上为宋人宋诗的广泛流布推波助澜,其诗学史意义不容轻视。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其被保留下来的诗歌共有1 500多首,大多对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从小家庭优越,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奈何命运捉弄,使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得杜甫的诗中大多反应民生的疾苦、政治的不稳定、官场的浑浊及统治者的腐败等。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欣赏与分析,从中探究其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柯利刚 《文化学刊》2012,(5):154-157
本文在以《咏怀古迹五首》、《壮游》、《秋兴八首》和《登高》等诗为核心的基础上,结合杜甫流寓夔州时所创作的四百三十多首诗歌,展现了杜甫在时世纷扰、处境暂安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言行举止,即在坚持中夹杂着无奈,虽知无奈却偏要坚持,并探讨了这一言行举止的最终极原因——诗人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过历史,但同时,他却是以一个当局者的心态去应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4.
大历年间,杜甫有诗《昔游》及《遣怀》,缅怀天宝时与李白和高适同游梁宋之兴,足见同游梁宋是三位诗人增进感情的重要线索,它给予杜甫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晚年依然反复回味,无限怀念。此二诗与《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高适《宋中十首》、《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均为三位诗人于天宝三载曾同游梁宋提供有力证据。内容方面的互补,使读者对旅程的路线、行程、活动、诗人的互动等各方面,有更为明确而清晰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三人游历梁宋前的经历及心境,并参考现存诗篇及唐代的地理志,探索他们的游踪,以期日後继续探究他们参与这次漫游的真正目的与抱负。  相似文献   

5.
李白、杜甫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诗歌社会作用的看法和要求 ;二是对齐梁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三是对创作理想和创作目标的倡导与追求 ;四是对艺术方法和艺术风格的见解和主张。研究李白、杜甫对于诗歌的见解 ,比较其理论主张的异同 ,对于借鉴他们的经验 ,发展和繁荣我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杜甫中年长期生活的京城长安入手,分析了杜甫诗歌中"中正气象"的具体体现,即杜甫在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和事件时,表现出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不偏激的中正态度,呈现出一派巍峨形象,形成了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笔者认为,杜甫诗歌中的"中正气象"与长安城的兴衰更迭和长安文化的多元化等影响密切相关。提出长安的帝都文化、世俗精神、盛世文化及长安城独有的方正结构特征都对老杜诗歌的中正气象产生影响,挖掘其间的深层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薛欢 《文化学刊》2023,(9):215-218
杜甫诗作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思考。在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园和国家的忧虑、痛苦和希望。杜甫的诗作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传统和影响。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艾珺 《文化学刊》2014,(5):185-187
<正>明代有林霔的篆刻,清代有伊秉绶的隶书书法,其集句联语"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语自何来,何意?且试做两点解读。"多古意"与"赋新诗":继承与创新常常见于明清集句楹联的"从来多古意"与"可以赋新诗",分别出自杜甫的两首诗。"从来多古意",语出杜子美15岁时去探望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所作五律《登兖州城楼》,也是今存杜甫最早的一首诗作。诗云:"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千年之后,有评曰,"此等诗在集  相似文献   

9.
<杜甫、严武"睚眦"再考辨>一文就<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对他的<杜甫、严武"睚眦"考辨>一文的辨析提出辩解与反诘.文章认为其辩解与反诘要么避开所讨论问题的着眼点、辨非所讨论者,要么又解读再误,要么将明显的有违情理与逻辑的说法强加于人再事辩驳与反诘.文章对上述问题略作辨析,同时再次略为辨析其作为杜甫、严武发生"睚眦"事件诗证的那些杜甫诗歌,根本无法证实其所信从并欲证实的<新唐书>所记载的严武、杜甫间的"杀而未果"事件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见长,结构和艺术手法考究且富于变化.在其且行且尝人间百味的一生中,杜甫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歌,而且还积极用诗歌表现国土风光、山川之美及宇宙星辰之浩瀚,其中不乏对空间意象的描写.该文以杜甫诗中的空间意象为切入点,对杜甫诗歌进行整体的分析和研究,尝...  相似文献   

11.
都市花园     
40位中华文化名人雕塑将“落户”世纪坛40位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著名文史哲专家提名产生的文化名人雕塑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落户”。日前,首尊文化名人雕像——郭沫若先生的雕像小样在世纪坛亮相。将安放在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内的40尊中华文化名人包括:老子、孔子、司马迁、司马光、蔡元培、孙子、马寅初、管仲、邓稼先、张衡、沈括、徐霞客、李四光、贾思勰、李时珍、林巧稚、祖冲之、华罗庚、蔡伦、黄道婆、李冰、詹天佑、梁思成、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关汉卿、曹雪芹、鲁迅、茅盾、郭沫若、吴道子、齐白石、徐悲鸿、王羲之、  相似文献   

12.
阮攸是越南最为知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撰写了享誉世界的喃诗传《金云翘传》,还曾担任使臣出使中国,写下大量汉诗。阮攸汉诗取法广泛,但主要以"尊杜"为核心。杜甫对阮攸影响深远,阮攸直呼杜甫为"师"。阮攸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化用杜诗,模仿杜诗的选词用句,对杜诗的艺术手法广泛吸收,还深与杜甫所发的家国离乱之悲共鸣,对杜甫悲天悯人的儒家人格有所承继。由此阮攸的汉诗在内容上多体现着时代悲音,诗歌艺术上体现着沉郁悲凉的美学意象。阮攸推崇杜甫一方面缘于越南深受汉文化影响,中国唐诗在越南的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在于两人相似的家庭背景与人生经历,同时也在于阮攸受杜甫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杜诗艺术自身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千余年来,文学史上对于“诗史”曾有不少记述和论述。上自唐末孟的《本事诗》,宋初《新唐书》中杜甫本传的传赞,乃至当代冯至的《诗史浅论》1等,可说是代不乏人,绵延传承。但在各个时代诗论家的笔下,又留下了某些使人饶有兴味的问题。如:“诗史”开始是对杜甫的赞誉,然而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还有少数诗人被称为“诗史”。甚至还有个别非一流的诗人,一两首并非上乘之作,也被授予“诗史”的称号。其中的原因何在呢?而另一些颇具名气,也曾“以时事入诗”的诗人,又与“诗史”无缘。另外,杜甫“诗史”的地位如此隆崇,为什么历史上还有反…  相似文献   

14.
"百年歌自苦"--论杜甫诗歌创作中"歌"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杜甫大量使用“歌”、“行歌”、“长歌”、“高歌”、“浩歌”、“放歌”、“狂歌”、“放歌”、“悲歌”、“哀歌”之类词来自述其创作行为入手 ,研究向来被学者忽略的杜诗与“歌”及古老的乐歌传统的深厚关系。提出杜甫以诗为歌、具有歌者意识等重要结论。文章认为 ,杜甫的诗歌创作 ,在高度的文人化、语言艺术高度发展的同时 ,又有着向属于诗歌的更为原始、自然的状态的歌的艺术传统的回归的自觉倾向。为杜甫艺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  相似文献   

15.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代题画诗的发展在杜甫之上达到了高潮,杜甫所创作的《饮中八仙歌》是其诸多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在体裁上往往被人怀疑为题画诗。该文通过对杜甫题画诗的罗列,认为《饮中八仙歌》在题材上并不一定属于题画诗,但在内容上极具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更加接近于空间艺术的呈现,在多个层面促进了后世大量相关诗意画的转释。宋代之后,尤其李公麟以来的画家,唐寅、任仁发、张翀等以各自的独到理解打破了诗画壁垒,书写了《饮中八仙歌》的接受史长卷,也在多个方面加速了“饮中八仙”形象由语言到图像的超文本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魏笑 《文化学刊》2023,(8):244-247
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原因会导致文学评论产生偏差,而其“六观说”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以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为视角,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个方面,对诗圣杜甫的诗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进行评议,探究杜甫诗歌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六观说”为视角评议诗作,对于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刘勰的“六观说”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文研究宋代的文体分类,从几种不同的分类路径到分类标准,再到宋人的文体分类观念,都有所论列。一方面希望开拓断代文体分类研究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抉出宋代在整个古代文体分类史上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宋代形成了以辨异细化为主、宏观综括为辅的文体分类格局,分类的背后反映出骈文派和散文派分体观的错综纠合。宏观综括式分类虽不占优势地位,却是宋人在文体分类上的突破性贡献。宋代实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转关时期,是繁、简之间的一个关节点。  相似文献   

19.
正柳永的江南,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盛景;张养浩的江南,是一江烟水照晴岚;杜牧的江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张继的江南,是夜半钟声过江来;韦庄的江南,是记忆中皓腕凝霜雪的卖酒姑娘……这时的江南,是一个名词。如果将江南看成是一首诗,这至少会得到杜甫、白居易、张若虚、杜牧、柳永、苏东坡等一流诗人的支持。同样,在张继、寒山等一些诗人的作品中,江南也还是可以伸手触摸到的。我相信江南就是由这些诗人用一些特定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艾珺 《文化学刊》2012,(4):186-189
清代以来,宋人的诗句“愿读人间未见书”成为门楣匾额、书籍标题等多处采用的名句,广为流传。那么,何谓“人间未见书”,又有谁敢自称“曾读人问未见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