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锐 《华章》2013,(16)
对于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来说,对公民进行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艺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对于国民艺术素养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文章阐述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社会对艺术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广博文化内涵建设等,主张构建国际化的创意师资队伍,实现高素质的艺术文化创意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困扰着所有中国教育人。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要更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我校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校特色,立足文化育人,把培养科学素养、创新素养、领袖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方向,为拔尖创新人才、科技人才、体育美术专业人才、领袖人才的涌现创造条件;把体现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走特色化、个性化、精品化、系列化之路。  相似文献   

4.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对高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人才是高校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桥梁,也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培养出适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舞蹈艺术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子产业,具有创造性、文化性、市场性等特点,创意人才是舞蹈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高等院校作为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型向社会实践应用型转变,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自身革新、政府扶持、企业参与等途径来建设符合舞蹈艺术产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作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艺术教育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而直觉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国民艺术素养的水平往往是该国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与该民族的人才艺术素养往往是成正比的,创新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艺术教育的目标的最高体现,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技术、信息都在迅速发展着,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极为需求,随着国际化逐渐进入我国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具备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状况还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高校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趋近"多方协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让培养高质量文化艺术人才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日益成熟的文化产业急需高技能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支撑产业的发展,但文化艺术类人才目前存在大量缺口。广东省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但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需求、人才质量达不到企业要求、人才缺乏国际化视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迈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所肩负的现实课题和时代使命。基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视野,对新时代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关切的问题进行探究。新发展阶段艺术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艺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政策保障,艺术学生与艺术教育师资竞争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发展阶段艺术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适配性供给;健全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促进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的教育水平,培养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各大高校责无旁贷而又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大背景下,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人工智能+X"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对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号召,既给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也使高职院校面临人才培养困境。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本文以构建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提出构建"理实一体化"、"岗证对接"、"四训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文化艺术素养在人的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能够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修养,塑造人的完美品格,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人文艺术素养还能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对于艺术专业青年学生来讲,创新能力是其个人能力、素质和文化知识积淀的综合体现。面对当今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艺术素养和独具特色的创新思维,对青年学生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其有关部门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求,加大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教育力度,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及创造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E网时代,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朝着类型多样性、服务全方位、体制市场化方向发展,高职学院文化传播类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随之发生了转变,探寻新的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社会需求的宽口径、泛媒体、大传播的人才是文化传播类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是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融合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概念范畴。以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综合素养+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内涵、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从完善合作运行机制、深化课程融通体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探索新时期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对艺术人才不断需求,国家对艺术人才重视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作为教学质量考核重要指标的教师科研便成为艺术类专业教育发展和艺术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试从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及现状,结合自身多年艺术类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梳理总结了目前高校艺术类教师科研情况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目的是能够为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更好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内涵.舞蹈是民族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重视并强化对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该文主要对少数民族舞蹈人才培养的实际现状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认知培养少数民族舞蹈人才的必要性,进而制定与创新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策略,促进少数...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这个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校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特别要适应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校企合作,以便更好地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同方式,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都是当代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构成,是创新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为此,必须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的内涵及关系,认识科学精神与艺术素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专业教育中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及艺术素养的形成,以塑造出创新人才完整、健全的创造性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9.
培养适应当下地方创意经济发展的艺术管理创新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和区域文化创新的要求.在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结合育艺术管理人才,能够更广泛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社会公共文化的建设与实践认知的发展,满足广泛的社会公共性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并在对本地艺术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实践中,满足对依托本地促进特色区域文化创新服务的人才能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信息素养是个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国民的信息素质更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使命。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对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优化资源配置、设置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外动态的合作关系及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