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尉缭子》的著录问题,即杂家、兵家《尉缭》的关系问题,古今学者多有讨论,但是有些观点仍然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今本《尉缭子》即《汉志》著录的兵家三十一篇,并且保存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主要内容。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的挑选与删减,今本由此定型,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尉缭子》兵书。而杂家二十九篇的著者或是秦始皇时的国尉缭,继兵家广泛流传后,杂家《尉缭》由是为世人所忽视,或因北宋末年战乱而至其书亡佚。  相似文献   

2.
兵家《尉缭》与杂家《尉缭》的关系,学界多有探讨,但是观点仍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汉志》著录的杂家《尉缭》与兵家《尉缭》同源于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战国古本兵家《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形成了杂家与兵家两种本子,这两种本子的共同之处就是保留了战国古本兵家《尉缭》的基本内容。在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中,兵家《尉缭》亡失,杂家《尉缭》存世,这就是《隋志》、《唐志》著录的杂家《尉缭子》五卷、六卷。宋神宗元丰年间《武经七书》本《尉缭》删去了杂家的内容,保留和突出了兵家内容,此后之目录著作均把《尉缭》著录在兵家类,今本《尉缭》由此定型。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1,(5):12-18
由于缺乏有力的史料,历史上围绕尉缭其人及《尉缭子》一书的真伪之辩不绝如缕。相对而言,认为两个尉缭为不同时代的两个人,较好理解。在没有新的、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维持对尉缭其人所处时代悬而未决的状态,当是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历代关于该书争论的焦点问题及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尉缭子》中保留了较多先秦时期的军事观念、军法、军令、军礼等内容,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从思想上看,《尉缭子》是一部言兵而不止于兵的著作,书中讨论的问题涉及面广,除治军、用兵原则外,还对国家治理、政治与军事的关系、农战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阐发。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军制学著作和唯一的兵形势家著作,《尉缭子》一直被后世列为武学必修书目,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中所表露出来的“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强调“制必先定”的法兵家治军思想以及重视灵活机动的兵形势家作战思想,使此书在卷帙浩繁的古代兵书中独具特色,为研究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政治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战争的胜负同得民与否的关系,以及战争(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关联的认识;与政治相关的文与武相统一的战争观念;重赏与必罚相统一,“爱与威”相结合的用民和带兵思想,以及对赏罚起作用的条件性的认识;禁与舍、开与塞相统一的思想;敢于对敌人进行斗争的思想。其政治辨证法与其无神论倾向和军事辩证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吸取和发展了兵家、法家和儒家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6.
“软实力”一词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强调以软实力取胜是中国传统兵学的主要特点,其中尤以《尉缭子》的论述最为详尽.“刑以伐之,德以守之”的治国思想,“武植文种,本于政胜”的军政思想,“先敌而谋,料敌后动”的谋略思想,“制定刑明,明赏决罚”的法制思想,“存亡安危,系于桴端”的用将思想,“气实则斗,气夺则走”的士气思想是《尉缭子》软实力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关于《尉缭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学界多有讨论。战国古本《尉缭》成书之后,在秦汉以及后世的流传中经过增益、补充,以及宋代元丰年间编印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兵家内容而进行的挑选与删减,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尉缭子》。今本《尉缭子》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尉缭所提出的建议也不是秦王政时期秦国的情况,未能反映出秦始皇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故而作者当非秦始皇时期的尉缭。通过对全书进行综合分析考察,认为今本《尉缭子》是梁惠王(魏惠王)时的尉缭所著。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21,(1):29-40
《尉缭子》被誉为是先秦兵家"集大成之作",其书虽为兵家论兵之作,但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的社会保障思想。"重人"是战国时代保障思想的基础,辅以救济、委积储备、后勤保障和均平调均等保障措施,并在军队中构建血缘关系纽带且将其转化为强制性礼制,从而达到获得战争胜利和军事后勤可持续供给的军事战略目标,进而完成维护等级制度的政治目的。战国兵家是我国古代极少兼有君主立法权和官吏执法权的特殊群体,是具有自己思想体系的学术派别,其出发点以人为本,以救民抚众为根本,在追求自身"成功业"政治抱负的同时,不忘以人为本、救抚士民的理想追求,将其融入自身"功业观"并形成具有战国时代特色的兵家社会保障思想。  相似文献   

9.
《尉缭子》提出“欲战先安内”的大战略观.它的前提一是注重人事摒弃鬼神的理性思维,二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三是重战慎战以仁义为本的战争观.在战略谋划上,它放弃不现实的“道胜”,不赞赏“流血伏尸”的“力胜”,力主实行“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的“威胜”.尉缭认为,早在战前,一个国家就必须确立政治、经济、民心士气和战略谋划等四个方面的强大威势,即“备主于内”,然后才能“战胜于外”.  相似文献   

10.
拉尔夫·D·索耶的《武经七书》—《古代中国的七部军事经典》(The Seven Military Classics Of Ancient China)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囊括全七种兵书的合译本,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将中国兵学译介给西方读者,不仅填补了东西方军事文化交流方面的空白,而且标志着“兵学西渐”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学术意义令人瞩目。该文基于我国军事思想对外传播的视角,从文化负载词、隐含信息及比喻三个层面审视索耶《尉缭子》英译本中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尉缭子》一书包含丰富的国防思想与军队建设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尉缭认为军事建设应服务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与经济和政治建设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尉缭设定了具体明确的训练标准,确定了具体的训练内容,有细化的训练方法,规定了严格的训练纪律,体现了尉缭重视实践的思想特色.在军事后勤方面,尉缭认为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的后勤能力,因此要量国力而定征战.在军事装备方面,尉缭认为军事装备是军事活动的重要保障,先进的军队应重视发展装备.在军事人才建设方面,尉缭认为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的结构配置要合理,并要通过多种渠道选拔人才.在军事制度方面,尉缭认为军制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内容务须详明,并要做到令行禁止.在军事管理方面,尉缭认为民生是一切军事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军事活动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军队的精神力量.在军事组织编制方面,尉缭认为军队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在战场建设方面,尉缭认为战场建设是国家防御的重要依托,要做好动态的战场建设.《尉缭子》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思想深邃,内容丰富,是中国历代治国治军、安民兴邦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年,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战争活动的频繁,促使战争活动中的功利理性觉醒,"非利不动"的利益至上观是《孙子兵法》与法家文化的趋同之处。孙子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视为战略决策的基点,将"利"视作最高准则的同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理念。法家文化之言利,以利害衡量君臣关系,以法为本,通过法术势的结合,巩固君主权势,驾驭臣下。因此法家文化将理性的战争观、治军观念、军事经济理论等推向功利主义伦理的极致。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可以指导人们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避实击虚”等思想被灵活运营于商业领域,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许多商人借鉴《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用于自己的商业经营,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高超的结构艺术与其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它开创了科学论文的崭新样式,其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具有统筹兼顾的科学安排和整体规划。其思想理论遵循传统文化的思维规律,在结构系统上按"道法术"的不同层面进行安排。为了理顺各篇的基本理则,又根据以意为主、以理定形的原则进行部署,创造了六种基本的结构样式。这些结构形式简洁明快、丰富多彩,形成了均衡对称的整体格局,科学完美地反映了孙子的思维形式和理论内涵。在艺术布局上,孙子通过明确中心、突出重点的点题方式、过渡照应和名言警句的结构占位做到结构严谨、要言不烦。在科学定义、材料展示、节奏韵律和文字体量的把握上也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从而使其思想理论得到高度有序化的表达,成为东方兵学当之无愧的鼻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智慧之书,在军事学术上所表现出的智慧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战略智慧,特别是其大战略智慧,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孙子认为,通过不战而胜、胜于无形,利用矛盾、坐收渔利,预知胜负、谋深虑远,胜于易胜、应形无穷,就可以实现全胜战略.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自诞生以来,人们从多角度解读其丰富深邃的军事哲学思想,而从心性学角度透视者甚少。对人之心性世界的深刻洞察,构成孙子军事哲学思想的重要前提与深层内蕴。追根溯源,孙子的心性论,建立在扬弃历史、体悟现实及由此形成的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其是成德之教,更是成事之学。  相似文献   

17.
《老子》和《孙子兵法》都是春秋时期的兵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传承和变革。民心是战略之本的原则得到了认可;"全胜"战略受到推崇,并被认为是兵家的最高境界;奇正相生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春秋时期作战方式的重大变化,变诈之兵渐起;主客之道的演变折射出这一时期战争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强调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物质基础。从《孙子兵法》后勤思想看,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与其后勤保障弊端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缺乏海军后勤保障的战略眼光、舰船普遍严重失修、弹药质量差与配拨制度弊端等方面。北洋海军的后勤保障不力,既揭示了李鸿章等人不可推卸的统帅责任,又折射出清王朝的体制弊端与制度腐败。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兵学的杰出代表,其安全思想及战略内涵丰富,论述深刻。与先秦儒、道、法等诸家相比,孙子的安全思想及战略更为理性客观,更具操作性,对中国传统安全战略的构建,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