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呆气》,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邹韬奋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思想评论。这篇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说服力很强。同时文章在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也具有一定特色。  相似文献   

2.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传统议论文,和第三册议论文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该文短小精悍,是学生学写议论文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议论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教学参考》上依照该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共分了六层,教学中感到这样处理教材不利于学生通过本文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学习写作议论文。为了便于讲析,不如依据文章内容,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引论(提出问题部分)、本论(分析问题部分)、结论(解决问题部分),把文章分为三部分。一、引论(从“鱼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3.
《呆气》(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是邹韬奋1931年5月写的一篇思想评论,文章针对当时的“看风向、趋时尚、好近利的浮滑世风”(引自《教参》),明确提出做人要有“呆气”,至今读来颇受教益。文笔简洁利落,文气酣畅,结构清晰严谨,堪为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但是,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们的认识却颇为不同。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是应当见诸  相似文献   

4.
《论鲁迅》(初中语文第五册)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议论文,也是初中三年级学生着重培养议论能力、掌握论点和论据知识的典范教材。弄清它的结构情况,对于理清文章的逻辑思维过程,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很大好处。特殊的引论段落《论鲁迅》一文(除开头的呼语“同志们”外)共七个自然段。如果把第一、二自然段作为课文的第一部分,即作为全文的引论部分,并且概括它们的意思为“从阐述陕北公学的任务入手,联系到纪念鲁迅先生的重要意义”,这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两个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笼括全文中心,含有完整的议论因素的特殊的引论段落。  相似文献   

5.
“非……不……”是一种在语言形式上表示双重否定而在语意上表示肯定的句式。这是由于两个否定词彼此呼应、相互抵消而产生的表达效果。“非……不……”列举的两件事,前一件事往往是后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如:①……此事非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不办!(邹韬奋《呆气》)②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周先慎《简笔与繁笔》)就例①而论,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是办此事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办理。例②告诉我们,“繁”是足以达其妙处的必要条件,即只有“繁”,才能达到妙处。条件部分也可用代词“此”替代。如:③应该坚决地镇压那些坚决的汉奸分子和…  相似文献   

6.
《呆气》一文第一段,在援引曾子、孟子的话,谈“勇气”和“正气”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呆气”的评论,课本原文是: 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  相似文献   

7.
《五蠹》是韩非阐述自己政治思想观点的一篇力作。课文(节选)是全文开头部分,可看作一篇相对完整的政论文。全文不但思想观点突出,而且写作特色鲜明,主要有如下三点。一、运用多种事实,使论证充足有力本文的基本观点有个重要的中介概念——“事”,“世”(时代)与...  相似文献   

8.
茅盾同志的《淡〈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是一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对《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进行分析、评论的优秀文艺评论力作。全文共谈了三个问题:一、《水浒》人物描写的特点文章谈《水浒》人物描写的特点,其观点主要通过对前人的评论文章的评价的分析、评论来阐  相似文献   

9.
一、新旧联系 ,理解总结段 ,设计教学思路在学习《长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颐和园》和《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点。教学伊始 ,我通过一道思考题导入《长城》一文的学习 :“找出《颐和园》《赵州桥》《长城》这三篇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在哪儿?起什么作用?”学生不难找出《颐和园》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句话在文章开头 ,起总起的作用 ;《赵州桥》一文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是“这座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 ,在文章中间部分起过渡作用。通过读书 ,学…  相似文献   

10.
《七根火柴》这篇小说以“七根火柴”和“火”为线索贯穿全文,着意描写了三个生动、感人的场面,塑造了无名战士崇高、壮美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对革命矢志不渝的崇高品质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精神。全文共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西门豹治邺》一文,选自西汉褚少孙为《史记》增补的《滑稽列传》。作为一篇传记文学,西门豹治邺的活动,是全文的中心,而“治邺”的“治”字是行文的线索。全文三个部分,用两个故事组成。一是治俗,破除为河伯娶妇的封建迷信的恶俗;二是治水,兴修十二渠,引水灌田,发展农业生产。这两个方面,从相互关系上看,治俗是治水的前提与关键,而治水是治俗的目的与效果。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问题实质看,治俗是为民除害,治水是为民兴利。但文章却以第一、第二部分作重点,也就是把治俗放到情节结构的中心。因此,西门豹治俗的描写,是全文的主体。本文的写作特色,也主要是从治俗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2.
教完高中语文第三册《改造我们的学习》、《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论积贮疏、和《六国论》以后,我们以《勤能补拙》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这次作文,就引论部分看,问题甚多。或离开论题信笔发挥而暗换中心,或思路不清、逻辑混乱而判断失误,或把论证性的文字写入引论而松散拖沓,或对下文引渡不明而文路堵塞,等等。俗话说,善始者事成半。如果引论写不好,是很难写好论证部分和结论的。于是我们安排了一次作文评讲课,着重谈如何写好一般立论性文章的引论,以求引论部分的写作逐步上规入格。评讲课是这样进行的: 一、重读课文,明规知格。  相似文献   

13.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14.
《说“小”》的”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其论证层次可以有以下几种理解,恰当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教参》给的答案是A.笔者认为不够准确,其中的②③④自然段与⑤⑥O自然段应合为一个大层次。 因为《说“小”》一文采用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也就是按照提出间题,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论证层次的,所以说,全文截然分为三部分,即三大层次.第一大层次—引论(第①自然段),起笔点题,提出 “小”这个论题。第二大…  相似文献   

15.
《学子》2003,(11):49-52
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诗经》中诗体的主要特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逃之夭夭”,“杨柳依依”等四字句,今天人仍被广  相似文献   

16.
[总体阅读思考] 本文是一篇评论文章,属议论文。阅读本文应思考下列问题: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问题?作者怎样从新的高度赋予这一优良传统以时代的特色?本文结构如何?写作上有何特点? [阅读入门指津] 一、通览全篇,把握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而且三部分分别承担着提出、分析、解决问  相似文献   

17.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对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一篇记载是很能体现上古“陈诗观风”的特色的。它具体描述了季札按次序听取《诗三百》的各个部分的诗乐评论,是从美学、从诗乐特点来考察探讨各国风俗民情和政治盛衰的精彩、深刻的概评,实际是比较了当时各国、各民族(如周、楚等族)的文艺。这样,它就不单是对《诗经》最早的完整、具体、系统的一篇评论,而更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完整的文艺评论或(一代、各国的)作品风格论,同时也是最早的一篇完整的文学比较论且是比较文学论,自然也是最早完整的一篇美学评论。前此,对此珍贵文献和…  相似文献   

18.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19.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评论”的阅读与实践,包括“导引”“阅读”“实践”三个环节。“导引”介绍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起到引路搭桥的作用,重点是用这些知识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实践;“阅读”由两篇社论、4篇短评(两篇国内、两篇国外)组成,6篇文章种类不同、特色各异,在阅读中强化学生对新闻评论文体特征的把握,使其学会以合适的方式阅读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