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6,我的夏天》,“我”做主;《高一进行时》,“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夜深千帐灯》下,“我”诉说“我与语文”的故事;《我·生活·语文》中,“我”逐渐明白“语文存在于生活中”;《有咖啡的日子》,“我”回忆独自远赴异国他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感叹《我拿什么来感动自己》;初三的日子,“我”好《想回到过去》;《十六岁,我长大了》,“我”要“用坚强和坚忍书写我的分分秒秒”;《我的故事》,“我”与你分享我过桥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带上我腿脚不方便的外公再次感受国外的风光;《小泉首相,我想对你说》,你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想握住你的手》,伊拉克小男孩祈望和平的降临……“我”是作文永恒的主题,“我”是作文永远的主人。“我”的作文要有“我”,“我”作文中的“我”要有个性、有故事、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用我们的青春和文字,书写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用我们的激情和语言,展现我们诗一般的生活。我们是“90一代”,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别样青春。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吧!  相似文献   

2.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4.
Jay哥哥一向唱歌吐词不清,想不听错都难,在下略取一二,博各位一笑:《忍者》———“像一出怀旧的默片”听成“像猪八戒的馍”。《爱在西元前》———我很纳闷,怎么会有“爱值十元钱”?《安静》———“你要我说多难堪”听成“你要我说多难看”。《最后的战役》———“我留着陪你”听成“我流着喷嚏”,进一步联想成“我流着鼻涕”。《最后的战役》———“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听成“可是你那件洗不完的空的军外套”。《暗号》———“没人给你擦眼泪”听成“美人给你擦眼泪”。《可爱女人》———“可爱女人”听成“矮女人”…  相似文献   

5.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7.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8.
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妈妈给我订阅的《幼儿画报》、《小朋友》、《儿童时代》了。现在,我读一年级了,《小星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爱动脑筋的“百变陶淘”,笑破肚皮的“开心校园”,生动有趣的“迷糊豆和小人精”,还有教我们学会读书的“星星读书会”,“一·一班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记得是去年春天,爸爸给我带回一本《孩子天地》,没想到从此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孩子天地》既是我的好伙伴,也是我的好老师。我在《孩子天地》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同时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孩子天地》里有“名家新作”、“自然与发现”、“艺术星空”、“科学与发明”、“大玩家”和“康乐园”等许多栏目。在  相似文献   

10.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11.
一、《硕鼠》中“苗”字辨正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硕鼠》中“我黍”、“我麦”、“我苗”作了如下分析:说明硕鼠不仅吃“黍”,还吃“麦”,甚至连刚刚出土的“苗”也不放过,真是无所不食。  相似文献   

12.
《诗·魏风·硕鼠》之二章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郑笺》云:“莫我肯德,不肯施德于我.直犹正也.”清王引之《经义述闻》,“直”读为“职”,“职”又训为“所”,则与一章“爰得我所”,义相重复,《诗》之叠章,倒换字而罕重复,故王说可疑.今人余冠英《诗经选》云:“直就是值.得我值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又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从一九二一年创作《银灰龟的死》到一九三五年创作《出奔》止,共有小说四十余篇。①如果从写作手法上来考虑,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以“我”(“他”亦是“我”,如《银灰色的死》、《沉论》中的“他”)入小说,除“我”以外,全篇一般没有其它人物,即使有,也是“我”的陪衬。整篇小说都是以“我”的情感变化来作为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02,(Z1)
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个孩子已读初二的大人了,也是《初中生》的忠实读者。我爱爬格子,但深感写作水平低,贵刊中的“写作窍门”“阅读走廊”等栏目顺理成章成了我的辅导老师。例如《切人要创新》《“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避免感情表达中的“硬伤”》等经验之谈,使我受益匪浅。另外,“名人随笔”也是我爱看的一个栏目。该栏目使我对久仰大名的作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两篇文章的标题都用了“大脑”这个名词,讽刺小说《我们的大脑》(以下简称《我》)中的“大脑”取自“我的”答话,喻指讽刺、鞭挞的对象彼得洛维奇;哲理性随笔《贫富在大脑》(以下简称《贫》)中的“大脑”属借代用法,代指市场竞争中的创造性思维。如果细细品读,同一个词———“大脑”会引发读者不同的感悟和思索。两篇文章的标题都用了“大脑”这个名词,讽刺小说《我们的大脑》(以下简称《我》)中的“大脑”取自“我的”答话,喻指讽刺、鞭挞的对象彼得洛维奇;哲理性随笔《贫富在大脑》(以下简称《贫》)中的“大脑”属借代用法,代指市场竞争中的创造性思维。如果细细品读,同一个词———“大脑”会引发读者不同的感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文背诵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就狭义的“学习成绩”而  相似文献   

17.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8.
“书中人”     
世界上有所谓的“镜中人”、“克隆人”,而我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书中人”。为啥?且听下文分解。我父亲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嗜上了书籍,成了“书痴”。上二年级时,我读了《世界童话选集》,被书中的故事感动了,什么《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七色花》等等故事现在还记忆犹新。我充满着幻想,总想自己快快长大。每次与同学们交谈的时候,我总喜欢学书中小人物的可爱语气,说着与童话有关的话题,后来同学们就习惯性地叫“我童话姐姐”了!三年级时我看完了《三国演义》,我活脱脱地“变成”了诸葛亮”。只要用得着我的时…  相似文献   

19.
赠给《课堂内外》的歌她知道我爱看童话就专门打造了“童话城堡”她知道我爱发明创造便开垦了“异想天开”她知道我爱语文数学于是给了我“课内一点通”她知道我爱开发智商就开辟了“头脑风暴” 总之 《课堂内外》, 我的最爱! 吉林 范思雪乐乐姐姐 : 你好!我是《课堂内外》最好的朋友,真的,我太太太太…(此处省略 n 个 “太”字 )喜欢 《堂内外》了。所 以,我订 《课堂 外》 已经好几年了。每次爸爸妈给我带回 《课 堂内 外》,我会立 放下手里的东西,一口气把她完。她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无穷知识! 可是,我马上要上初中了,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