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欧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撰文指出,倡导学术道德,反对学术腐败是高校学报的工作责任。科学技术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校学报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及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范围,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支撑,使高校教师的科研为民、创新为国。而学术腐败和  相似文献   

2.
陈骁 《上海教育》2002,(2):49-49
超过三成的大学生对“抄袭”采取了认可的态度,这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向全国研究生发出倡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学术自由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学术自由的制约和学术腐败的根源,对政府和学者个人在维护学术自由和遏制学术腐败方面的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4.
治理学术腐败是一项综合工程。这需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自律意识;建立健全学术评价与学术监督制度与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惩治学术腐败立法进程,加大学术腐败惩处力度。通过标本兼治、预防与惩处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学术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防止学术腐败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健全学术道德规范,正确区分和行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 防止学术腐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3):118-119,124
当前学术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有抄袭成风,不引不注;文无新意,总体平庸;学术失范,署名搭车等等。学术刊物的学术腐败问题,与编辑的徇私、失察、漠视、懈怠、惧名、畏势密切相关。为此,编辑应该提高认识、明确使命,增强素质,加强自律。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术腐败现象之透视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揭示了高校学术腐败的种种现象,分析其危害性和产生的根源,并探讨反学术腐败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术腐败是一种与科学的求真、求实相违背的不道德、不诚实、不规范行为.浮躁心理、功利心理、低成本心理等是其产生的原因.调整学者的心态、注重学术制度的形成、协调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加强学者对学术批评的认识、重视学术道德的建设等是防治学术腐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术腐败是一种与科学的求真、求实相违背的不道德、不诚实、不规范行为。浮躁心理、功利心理、低成本心理等是其产生的原因。调整学者的心态、注重学术制度的形成、协调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加强学者对学术批评的认识、重视学术道德的建设等是防治学术腐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学术腐败造成了学术组织有机体的腐烂。在阐释学术腐败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危害的基础上,从学术本身对学术腐败产生学理进行了分析。在学术良知和学术腐败之间.只有学术守门人对于学术标准的责任担当,学术新人沉潜学术的不懈之求索,学术人对于学术至上、学术良知的共同坚守,才会使我们的学术家园坐落在干净的土地上,生长、繁盛出最有活力的学术创新之华美。  相似文献   

11.
对犯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职人员政治心理进行分析,得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的结论;指出政治行为体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决定了腐败形态也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从政治心理层面,提出当前防腐倡廉、根治腐败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核心问题。本论文从哲学、道德哲学和道德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学、心理哲学和心理学、生理哲学和生理学诸方面探究了德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德育心理学及其哲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认识和掌握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究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寻求品德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行政道德对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导向、控制、调节、教育和激励等功能。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他律的缺失以及道德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导致了腐败问题的产生。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弘扬传统行政道德精华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明确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规范,加速行政道德法律化,促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15.
桐城派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是其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立德"心理为核心,比较严整而系统。关于如何做人与作文,桐城派强调"首立德,次立功,又次之乃立言";如何"立德",桐城派主张"融德"、"恕德"、"俭德"、"养德"、"鉴德";"立德"的具体方法,桐城派主张"立志"、"践行"、"慎染"、"慎独"以及"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青少年网民的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网络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生活、工作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种种网络道德问题。从品德心理角度剖析,其本质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情感沦丧、网络道德意志瓦解、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7.
道德灌输的认知心理学释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灌输的概念厘定,在中外教育思想中有着范畴和语义理解上的差异。内容和方法范畴内的灌输,“传递“输送”意义上的灌输理解似乎更符合中国的本土特色。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类型、学习观和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为基本道德知识传递和输送中的灌输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否定和拒斥一切意义上的灌输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杨韶刚 《中国德育》2006,1(12):8-10,83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The academic workplace, with its requirements for achieving tenure within the first 6 years of employment, is designed in ways that discriminate against young faculty with family care responsibilities, most notably mothers. Mason and Goulden (Academe, http://www.aaup.org/publications/Academe/2002/02nd/02ndmas.htm, 2002, Academe, http://www.aaup.org/publications/Academe/2004/04nd/04ndmaso.htm, 2004) found that women faculty who have babies within the first 5 years following the receipt of their doctorate are less likely to earn tenure than women without babies or men in general. Women at research-intensive universities are twice as likely as their male colleagues to report that they had fewer children than they wanted. In addition, only one-third of women who begin their academic career at research-intensive institutions without children will become a mother. These inequities, sometimes called the “baby gap” or “motherhood penalty” make academic institutions difficult places for new faculty with family care responsibilitie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to assist new faculty in successfully combining their work and family roles (e.g., establish gender equity in parenting and negotiate for family-friendly policies) and to senior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who want to nurture the careers of their younger colleagues (e.g., support the use of family-friendly policies on campus).  相似文献   

20.
群体心理对个体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这个年轻而又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心理敏感、不稳定,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心态。为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重视,灵活运用群体心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