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蔷 《江西教育》2004,(8):31-32
“比较法”,是把彼此有一定联系或者有相同条件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区别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点、本质及其规律。在语义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把两个以上的问题、两种以上的观点、两篇以上的文章……相提并  相似文献   

2.
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结合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是事物的一种联系和重新组合,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它与同一性(统一性)是两个相异的概念.结合要释放能量,是事物稳定或破坏的力量.开放是结合之源.结合要注意目的、对象和方式的选择.这种认识会提高我们结合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曹津源 《初中生》2002,(21):50-51
<文汇报>曾用过这样一条标题:"两强鼎立"变成"一枝独秀"."鼎"是我国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有三只脚."鼎立"的本意是"像鼎那样三只脚立着",引申意义是"三种事物对立".两种事物怎么能"鼎立"呢?句中的谓语"鼎立"不能与主语"两强"搭配,可改为"对立"或"对峙",这属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有下列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介是存在于事物外部的、相对于两事物或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第三者” ,它只是在事物发生转变时才参与到事物内部 ,因而事物并不总是“一分为三”的。相对于事物之“一分之二”的观念划分和“一分为多”的实体划分 ,“一分为三”只具数字比附的形式而不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既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可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言语表达水平低下,具体形象思维仍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盲视"这一名词来源于神经学.专家认识到人类视觉系统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隐形误导,一种叫做变化盲视,它是指面对存在着的多样事物时,观察者无法注意到某些事物与此前的不同,除非观察者把变化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否则这种变化都不会被发现;还有一种无意盲视,指人们对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7.
地理事物的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联,内容丰富,形象具体,只有探究其因尚能源知其果,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散”和“聚”是事物形成因果分析中的两个辩证统一的方面,只有“散”才能发现事物的多方面联系,要有“聚”方能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形成结果。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不妨采用“散”与“聚”的分析方法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8.
谜语,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一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一般由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这里向小读者介绍有趣的"鸡谜"游戏--  相似文献   

9.
约翰.奇弗的《游泳者》的歧义源于作品中各种表达不确定意义的语言机制。第三人称叙述者模式和第三人称人物反思模式的否定性叙述,分别表达了叙述者和人物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评价,体现了叙述者和人物的不可靠性;两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叙述者与人物对相同事物观点的对峙,增强了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量变和质变的含义,掌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以及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一、"类比"的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类比"的界定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生成语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法".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化的事物,而语法是一种内在化的事物,语法决定语言.生成语法理论目标是寻找人类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  相似文献   

13.
形名结构有“形名”和“形的名”两种形式,“形名”组合是恒定组合,所以“形名”组合常常是性质形容词与类名的组合;“形名”组合是连续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无界”的。“形的名”组合是临时组合,所以“形的名”组合往往是状态形容词与个体名的组合;“形的名”组合是离散组合,名词表示的事物是“有界”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理的"过程式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两种过程.一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学生领会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过程.本文着重于后一种,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5.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在<经济常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好几个"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的使用除了要符合句法形式要求外,还受到一定的语用条件限制。表现事物的非正常状态、表现事物的新变化状态、表现主体的主动追求性是“把”字句常见的三种语用限制条件。前两种是对“把”字句中行为对象在动作行为影响下所出现状态、结果的范围限制,第三种是对认知、心理活动类的动词进入“把”字句的条件限制。它们都是“把”字句在使用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长期工作中形成并成功运用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其内涵十分丰富。“求同”和“存异”是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求同”是寻找事物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是以“存异”为基础;“存异”是为了达到“求同”,二者互相联系。周恩来运用“求同存异”思维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将继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8.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9.
“类比”即是一种在找出两个不同事物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点后,把一事物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事物,从而对另一事物做出假定性说明的推理方法[1]。在教学中,它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实验和加深学生的记忆而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一大“法宝”。但是,其中也不乏因一些教师对“类比”的“一知半解”或是“不恰当使用”而使“类比教学”走入误区:误区一忽略“类比法”的自身局限性,“随便”做出类比例1某教师在讲课时即兴发挥:“电与磁类似,都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课后,这一“随便”的类比却使得部分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物理问题中,经常要说明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成正比"或"成反比"两种.然而,教材所强调的关非是"正比"和"反比",而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先看<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 正比:两个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之起相应变化,如儿童年龄的增长,体力也逐渐增长,就是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