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オカメ钩     
有倒刺钩摘鱼慢,无倒刺钩跑鱼,这一直是喜欢“台钓”人的烦恼。这里为各位钓友介绍一种新型鱼钩:“カ钩メ”。这种  相似文献   

2.
有倒刺钩产生了,发展了,使用的人多了,但是无倒刺钩仍旧存在,说明它和直钩一样,一些人一直沿用。有倒刺钩成了主体,几千年来一直基本保持原来的形状,只不过有的是内倒刺,即倒刺在钩尖下方,与钩尖呈30度左右的锐角;有的为外倒刺,也在钩尖的下部,只磨在外沿,与向内弯的钩身呈60度左右钝角。倒刺钩大大降低了脱钩率,这对于当时只求将鱼钓上来食用说,是生产上的一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末悬坠钓进入大陆,这种钓法使用的无倒刺钩很快受到广大钓者的青睐,说明无倒刺也有很多优点,尤其在比赛中吃钩率高,钓上鱼后脱钩快,使人们感到钓得爽。同时,饱受…  相似文献   

3.
开始用嫩玉米粒串钩钓鲤鱼时,因玉米粒装得“太老”,鱼叼玉米粒拉动渔线时,玉米粒与钩不脱离,鱼钩很难刺进鱼嘴,常常铃声大作,提竿收线却又不见鱼。后来,经过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个较好的玉米粒装钩方法,近几年来无论是池钓还是江钓,跑鱼的事越来越少。具体做法如下:将较硬的玉米粒脐尖去掉,把鱼钩轻轻从1/3处穿过,露出钩尖和倒刺,只要鱼将玉米粒吃在嘴里稍微用力拉线,玉米粒就会与约脱离,钩尖立即会刺入鱼嘴,很少脱钩跑鱼。巧装玉米粒钓大鲤@张学发!吉林通化  相似文献   

4.
钓鲫用小钩,这一基本常识,恐怕没有钓友不懂得。然而,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小钩?却被很多人所忽视。笔者认为,钓鲫用小钩还须根据钓场的水域环境、垂钓季节和使用钓饵依钩形选用,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野钓宜用有倒刺小钩钩的倒刺,主要用于固定钓饵和防止鱼儿中钩后脱逃。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渔具店有无倒刺钩出售,有不少钓友喜欢用这种钩尖较一般倒刺钩锋利的无倒刺钩。的确,这种钩若用在无水草杂物、水底清洁亮堂的竞技钓赛场上,它穿刺鱼嘴快速敏捷,摘钩方便而为钓者赢得时间,获得更好的成绩。然而,这种钩若是用于自然水域的野钓场所…  相似文献   

5.
雍泊箫 《中国钓鱼》2007,(10):74-74
无倒刺钩早先只在钓鱼比赛时采用。我们这儿野钓圈子里,这些年也逐渐流行起使用无倒刺钩。过去使用的老式钩,觉得不易跑鱼,但摘钩稍显麻烦,而且挂住衣裤或鱼护不易退出,费时费力。现在好了,手不用沾鱼,卸鱼又  相似文献   

6.
鱼 钩的种类很多,型号复杂。不 同类型的鱼钩有不同的功用。 钩尖内倾类型的钓钩 。鱼类吞食入口就比较畅顺,而只要被鱼吞进口腔后,稍有反应活动;鱼钩就立即刺入鱼体,一般刺挂也较为牢固。 钩尖外倾类型的钓钩,适合钓获凶猛鱼类,杀伤力也较强。 钩尖短的钓钧容易刺入鱼体,而钓尖偏长的钓钩一般刺入鱼体不会太深,而且还容易产生钩尖断裂现象。 如果想钓获敏感性强的鱼类,则宜采用钩尖和钩轴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所谓“歪嘴钩”。想钓获贪食性强的鱼类时,则应采用把柄较长的钓钩。这种钩一则刺入鱼体深,钩得牢靠;二则由于鱼吞钩较深…  相似文献   

7.
韦公远 《钓鱼》2010,(19):37-37
秋季,最容易钓上鲤鱼草鱼之类的大鱼,操竿应把握四个方面的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少跑鱼或不跑鱼。 控制鱼的冲撞力 大鱼上钩后,钓手必须沉着、不慌张,善于与鱼斗勇斗智。在通常情况下,只要竿、钩、线质量好,匹配得当,操竿得法,鱼线不松塌,大鱼是不容易脱钩的。目前多数钓手选用的是伊豆和伊势尼鱼钩,钩尖倒刺都很锋利,鱼吞钩后很不容易退出来。  相似文献   

8.
怎样钓滑鱼     
辽宁钓友张康问:现在开放的钓鱼池,鱼都被钓滑了,请问如何对付这种“滑鱼”。关于“滑鱼”,这在我们垂钓活动中以及和钓友的侃谈中,是经常遇到和谈到的问题。如何认识和钓取滑鱼,我有以下一些看法。钩下逃生的鱼还会咬钩吗?有的人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认为鱼经过贪吃挨钩的经历,它们会接受教训,对钓饵产生警惕.甚至不咬带钩的饵。我觉得就一般可钓的淡水鱼而言,它们无此智力(假如经过特殊训练,是否会产生记忆,不得而知),它们总是见食不见钩,即使是脱钩逃生的鱼,下次还是照吃不误。不少钓友都有这样的经历:那边跑的鱼,在这…  相似文献   

9.
刘定龙 《钓鱼》2009,(2):24-25
二十一.抓死口和钓跑铅 台钓爱好者认识、接受并改进了传统钓“笨钓滤鱼”的合理成份,不仅可以“滤”鱼,而且可以有选择地、定量地滤鱼,滤去过大的信号和假信号。在无法判断过多过乱的信号时,常常采用最有效的一招:“抓死口”,有意放掉过多过乱、无法辨别真假的信号,专抓鱼吃深以后的“死口”——等鱼把钩饵吃死、吃牢,无法吞钩了再提竿。  相似文献   

10.
张军 《钓鱼》2003,(10)
悬坠钓如何应付有水草的环境,一直是广大悬坠钓爱好者苦苦思索的难题,本人经几年摸索逐渐掌握了一些窍门,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钓草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是钩线的选用,钓草要采用有倒刺钩,在保证足够强度、韧度的前提下,钩条、钩门越小越好,如伊豆、万能袖之类,大小依鱼情而定。子线要比平日略粗一些,原用0.6号可适当加粗至0.8号或1.0号,两根子线的长度应相近。有倒刺钩可减少跑鱼的概率,粗线在必要时可采用强拉的方法将钩起出,减小损失。其次是钓点的选择,钓点要选在大丛水草边缘的凹陷处或水草之间较大的亮水区。一是抛钩打窝相对容…  相似文献   

11.
吴芫 《钓鱼》2011,(13):10-11
钓鱼走上快车道是因为“台钓”,之前不管竞技、休闲都是等鱼咬钩,钓慢鱼。从理线、找底、调漂到上饵、抛钩、提竿有条不紊,中鱼后不急不躁,稳定操作,以不跑鱼为前提,努力做到不惊鱼、不搅窝。  相似文献   

12.
吴芜 《钓鱼》2011,(5):18-19
考古成果告诉我们: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有了钩尖处增设倒刺的骨制鱼钩。鱼钩设倒刺是为了防止被钩住的鱼脱逃。这一细小的技术改进一直影响到现在,可是竞技钓鱼,特别是钓快鱼之后,钓鱼人对钩形和倒刺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海涛 《钓鱼》2005,(17):20-20
在野钓中,钓获的鱼种较多,有一些鱼贪食如鲶鱼,往往容易吃死钩,给摘钩带来不便,为此笔者自行制作了简易摘钩器。  相似文献   

14.
王长工 《钓鱼》2004,(4):43-43
有倒刺钩产生了,发展了,使用的人多了,但是无倒刺钩仍旧存在,说明它和直钩一样,一些人一直沿用。有倒刺钩成了主体,几千年来一直基本保持原来的形状,只不过有的是内倒刺,即倒刺在钩尖下方,与钩尖呈30度左右的锐角.有的为外倒刺,也在钩尖的下部,只磨在外沿,与向内弯的钩身呈60度左右钝角。倒刺钩大大降低了脱钩率,这对于当时只求将鱼钓上来食用说,是生产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5.
巧用蚯蚓     
蚯蚓是钓鱼人最熟悉的钓饵,用它可以钓很多种鱼,有“万能钓饵”之称。 常用的蚯蚓有红蚯蚓和青蚯蚓两种。青蚯蚓因为腥气非常浓重,是钓无鳞鱼的佳饵。在使用蚯蚓时,除了要求其鲜活外,还要考虑蚯蚓的装钩方法,钓大小不同的鱼要有不同的装钩方法,要充分做到因鱼置饵。 钓小鱼杂鱼时,要选用火柴杆般粗细的红蚯蚓配伊势尼3号、4号钩。装钩时先将蚯蚓截成半厘米长的小段,然后套在钩尖上。这样,小鱼咬钩刚好嘴对钩尖,提竿便能中鱼。尽量不要让钩尖外露,以免鱼食饵时  相似文献   

16.
3.鱼钩 关于使用什么样的钩型和钩号的大小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说起来十分复杂。我的体会是: (1)虽然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休闲钓时应使用有倒刺的钓钩,而我本人还是比较爱用无倒刺的。我曾经对此做过多次观察对比,结果是在正常台钓中,看不出来有无倒刺  相似文献   

17.
朱胜喜  李安景 《钓鱼》2012,(11):50-51
钓鱼嘛,当然需要钩,什么进口钩、国产钩、倒刺、无倒刺钩等等,多种产地和钩形的钓钩是能钓到鱼儿的先决条件。可是笔者在海军某都战舰上当水时,却经历过一次用鱼刺当“钩”钓鱼的事情,痛快快地钓了一回鱼,而且收获还不小。当然,个中原因实属偶然,或者说该海域的鱼儿当时是多得扎了。  相似文献   

18.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19.
聂超群 《钓鱼》2013,(8):28-29
白鱼,俗称白,是一种体形窄扁细长的小鱼。多年来,我常在河塘钓这种小鱼,现将具体钓法介绍给钓友们参考。一、钓组:轻便又灵敏"钓具好,鱼不跑。"白鱼喜欢群居在中上层水域游动觅食。吃钩快,吐钩也快,机警胆小,稍有动静,就一窝蜂四散潜逃。为此,钓组宜轻便灵敏。我用3.6米长的手竿,0.8号主线,0.4号子线,0.6号无倒刺小钩,短漂,轻坠,组合长子线双钩为钓组。子线的长度,一根为12厘米,另一根为9厘米。  相似文献   

20.
之晔 《钓鱼》2004,(16):28-29
钓了50年鱼,估计视力衰退已看不清标尖动作的张铨先生说,悬坠不能颠覆沉底钓,并用“老年钓协的小型比赛中我采用悬坠钓获第一名”来证明自己对悬坠钓有相当认识。笔者从1989年认识悬坠钓组.十几年来与数十名垂钓大师接触,感慨之深是前30年的鱼都白钓了。特别是在程宁以二力平衡说解释悬坠.吉彦军、化绍新用钓跑铅解决了猾鱼咬钩微弱的难题之后.对悬坠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