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国面向世界对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应当肩负起这个重要责任。在小学,要从根本抓起,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抓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见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真正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  相似文献   

2.
提问在教学中对刺激学生思考和学习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提问是一项重要的加强师生互动的策略。问题有助于"可理解性输入",同时学生必须根据所提问题做出相关回答,实现"可理解性输入"到"可理解性输出"的转变过程,所以课堂提问是二语习得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在对于英语专业精读课提问的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阐释各种问题形式在课堂教学的效用。  相似文献   

3.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在高考和模拟试题中经常出现一类函数存在性和任意性问题,它们有时出现在压轴题、把关题位置,是考试的热点之一.这类问题往往又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很多学生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而这类知识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高等数学时显得很重要,这类问题弄不清楚,也会影响他们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如高等数学的基础问题:数集的确界、极限的"ε-N"定义等,对于这样的衔接性问题,都需要理解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57):77-78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科目,小学阶段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数理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通过小学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小学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数学学习中的"理"能够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之"理"。文章主要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感悟数学之理中的重要意义,接着进一步提出在"问题导向"的方法带学生感悟数学之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促进学生理解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怎样促进学生理解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国内的研究明显滞后,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卫.珀金斯的理解性教学思想是在"零点项目"中历经十多年的一些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理解性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的系统的归理。"理解"就是能够展开各种各样关于主题特征的思维活动,学生应该被给予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一种长期的以思考为中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强有力的讲述来支持学习,同时要留意发展性因素,设计持续的学习评估,并教会学生广泛地应用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是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它既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内核,也是传统教学理念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精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把帮助学生"理解"和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放在学习的目标层面上来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物理概念的习得、物理规律的掌握,还是物理问题的解决,"理解"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物理教师引导学生为理解而学习,学会帮助学生理解,不仅从教师师德上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文情怀,也是教师师能的一种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所习得的物理知识对学生个体才不会是拒斥和异化的,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知识和方法才是活生生的,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没有理解便没有物理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现针对"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他们所要学习的知识"这一问题,结合中学物理实际教学,从知识建构、问题设计、反思自省三个维度,共知、共识、共通三个方面,对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进行重新思考与探究,力图做好教师教学"领着走"到学生学习"主动走"转变的重要过渡,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齐步走",为学生营造理解性课堂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理解性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不断统一的过程,中学数学理解性教学应是融入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教学.针对中学数学理解性教学目标在实践中的认知领域与情感因素、情感领域的心理因素与条件、应用领域与情感关系的分析,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建构及应用,关键是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感悟与思考.从而,实施数学理解性教学,应采用“情境一问题”教学模式,运用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说课学习、鼓励性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语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有情境性的"生活性问题"引发文化认知冲突,基于"进阶式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发展,延续"语篇问题情境"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全方位地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理解。"数与形"是"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过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主动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占有性学习.这种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现代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迁移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问题虽千头万绪,但只要把握住迁移,就可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实践、探索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  相似文献   

15.
"数形结合"是数学转化思想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教师更透彻地讲解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浅析"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学生"做数学"比知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桥梁,应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只有亲身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引发思考,在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为理解而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各种方法为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提供助力,比较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文凭的教育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语言教师。参考文件中"学习语言的三个阶段",教师设计并引导学生在语言课堂中实现认知、理解、应用、评估和创作的过程。教师接纳并改善学生以听说为输入,读写为输出的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冲突。教师在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和支架性学习中的不同角色有效地支持学生的探究式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20.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问题"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并将当前遇到得"问题"提升为一个新的学习目标。FLASH作为一门二维动画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边学习边操作来逐步提高学习者自身对动画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在FLASH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都如同FLASH动画本身一样,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