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 ,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 ,作为教师有责任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环境 ,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上 ,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  一、教学中要激发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引起某种创造动机、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 ,进行创造性教学首先要激发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 )在教学中首…  相似文献   

2.
正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即  相似文献   

3.
冷雪梅 《辅导员》2014,(24):51-51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大脑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天地,甚至是超时空的思维空间,而教育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呢?一、正确理解质疑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就教育的内涵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对所研究的主体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提出问题,这就是质疑。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而疑,是为了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券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与发展动力。由于“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的报告 ) ,当前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是时代的呼唤。语文学科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然而 ,现行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状况与创新教育却相差甚远 ,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的呼唤———走创新之路。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必须首先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基点。我们既要重视解决问题,又要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问能力的提升。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需要大量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在各行业特别是尖端科技领域起维系和推动作用。那么,如何从现在做起,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于: (一)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孩子只有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世界、丰富的经验,才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力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培养“问题”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上海教育》2000,(2):50-51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是发是学生思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创设主动探究的教学情景,训练学生思维一般来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铺路搭桥。我比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应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放在第一位.创造精神的培养同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个性特长的发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把培养创造精神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着幼儿教育的相关问题。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包括对幼儿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当前的教育阶段,需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个人整体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这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这方面在孩子的核心素质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所以对于孩子的合作意识应从幼儿开始,通过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缓步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幼儿教育中应怎样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1,(10):23-24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里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研究表明,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得以形成的核心。为此,在阅读教学中,须充分运用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加强创造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的最佳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着力于单项思维的训练创造思维内涵丰富,它包含“迁移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变通思维”等多种形式,每一种思维形式都在创…  相似文献   

13.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最具价值的课题之一,其中,“意识”又是“能力”之先导.但是,“创新意识”不是天外之物,它需要更为具体的基础作为支撑.笔者认为,能够支撑这“创新意识”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意识:问题意识、方法意识、结构意识、应用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可以说“创新意识”主要地由上述五种“子意识”构成,其排序的先后与主次无关.鉴于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这些意识既是教师所…  相似文献   

14.
周连成 《成才之路》2014,(33):58-58
通过应用题的解析,中学生分析能力和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加强对应用题的重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力是创造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等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创造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造的问题,而"敢不敢"创造主要由创造精神决定,"能不能"、"善不善于"创造与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相关.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立足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6.
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是在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最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并且强调“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陈至立部长在与中外记者畅谈中国教育时说:“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正是创造教育的真谛。创造教育的核心和立足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发挥学生潜能,树立创造意识,培…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2007,(10)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教材非常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孩子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以及合理、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教学》2007,(10):17-19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教材非常关注孩子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孩子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提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以及合理、有序思考的能力,进而增强孩子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20.
所谓创新,就是要言别人之未言,做别人之未做,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创造新鲜的东西,从而为人类的发展注入活力。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著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在谈到创新时说,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要从小培养和塑造,学生用的教材要简单一些,但要有启发性,给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他的孩子放学回家,他先问孩子学了什么,有什么启发,鼓励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观察、评价同一事物。中国暨香港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大陆的多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过于尊崇权威,认同现成结论,而这恰恰是创新的主要障碍。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