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新闻界对新闻有“软”“硬”之分。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硬新闻”的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发展,偏重于报道的深度以及思辨性。而“软新闻”则涉及社会生活,偏重于报道的广度以及生动性。二者缺一不可,都为读者所需要。二者虽然新闻视角不同,但可互为补充,甚至相互兼容。社会经济新闻属于“软新闻”的范畴。它是介于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亲和力和可读性、可视性受到读者的亲睐及媒体的重视。从社会新闻的定义看,它没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报道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表面上看,社会新闻是一种“软新闻”,但真正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实际七足“软中有硬”的。社会新闻的专业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早先报纸头版经济、政治、外交“三驾马车坐天下”的格局业已打破,软新闻堂而皇之地列居头条也是见多不怪。这两年掀起的那股“增刊、扩版”风,说到底,是为给社会新闻、文化娱乐、市场行情这些从前多被忽视的报道内容提供更多的场地。新闻“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一批有识之士,在进行经济、政治、外交这些硬新闻的报道时,也在试图改变以往的冷漠、训示面孔,站在读者的立场分析新闻事实,从读者的视角取舍新闻素材,寻找“硬”、“软”新闻的结合点,以与读者和睦平等地“对话”。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  相似文献   

4.
张东 《新闻采编》2008,(1):22-23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常常被业内人士称为硬新闻或"纯新闻报道",它注重了报道内容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比如: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相对于硬新闻来讲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属经济报道最多最密集。可是,为什么有的经济报道吸引读者,有的受到冷落?最近我翻阅了几家报纸,发现反映人的经济活动的新闻、经济事件新闻最受欢迎,人们称它为经济社会新闻。目前,许多报纸的经济新闻,大多是从微观上报道生产活动、经济工作、管理手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一味在这个轨道上行驶,不可避免的出现雷同、干巴、乏味,读者评说为“老一套”。这种报道当然不会吸引读者,只能倒读者的味口。而经济社会新闻则不然,它产生于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它表现的是事件和问题,把事件和问题置于大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因此,为广大读者所关心。具体地说,经济社会新闻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典型事例,它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续上期 )3 如何把握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关系问题。硬新闻是指有关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重大政治、经济、决策、政策等的报道。软新闻是指社会生活、人文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报道。硬新闻由于其内容的重要性、权威性、指导性 ,重大决策、政策的信息性及其同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关联性 ,不仅是媒体的重要报道任务 ,也为百姓所关心。所谓媒体要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主要就靠硬新闻。因此必须把硬新闻做足、做好。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常常把硬新闻写得很硬、很干、很高、很远、很空、很泛 ,甚至公式化、文件化 ,而不善于跳出程式化报道 ,从受众的视…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软新闻和硬新闻的整合提升,实行软硬兼施,对当前做好新闻、做好版面、提高宣传影响力大有好处。软新闻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娱乐、文体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软新闻突出的是服务性、实用性,强调的是可读性。硬新闻亦称“纯新闻报道”,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  相似文献   

8.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9.
“周末”社会新闻应坚持的几项原则李备军,邵斌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现象为报道题材的新闻,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报道”。它常以迅速反映社会现象,深刻揭示社会问题,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趣而独树一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被读者所偏爱有加...  相似文献   

10.
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已与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新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写的新文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社会经济新闻以辩证地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而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成就报道”或“批评报道”。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闻”。它不受行业局限,是侧重于报道社会上或自然界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富有情趣的新闻。新闻贵在一个新字、重在一个“快”字。好的社会新闻,不仅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还能给人以某种启迪,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相似文献   

12.
硬性经济新闻通常反映经济生活动态,报道经济发展成就。枯燥的数字、呆板的叙述、繁琐的论证成为它的象征。其实经济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个人,完全可以采用社会化的角度,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软化,增强可读性。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是各种新闻报道的追求目标,经济新闻可以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从“头”做起硬性经济新闻的软化首先需从标题的软化做起。过于严肃的标题一开始就拒受众于门外,更无从谈其它。拟标题是门艺术,讲求能吸引读者,未必一定要是全文总纲性的概括,有时只要提到主题就可以、…  相似文献   

13.
所谓“硬新闻”,即与读者距离较远,而不易被人们接受的新闻。如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宣传报道。科技新闻不同于其它社会新闻,它是宣传科学技术的载体,特定的任务和内涵虽然使之意义深远重大,但同时也给普通读者带来了“陌生”感。如何缩短这类硬新闻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赵超构先生的一句名言,即应“软些,软些,再软些。”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当前既是“热点”又是“难点”。如何实现经济新闻的社会性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化硬为软。即从社会性角度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上海《新民晚报》记者在反映三项重点工程的成就时,就开动脑筋,化硬为软,分别写出《夜访石化城》、《啊!宝钢人》和《“桑塔纳”的时间表》等3篇通讯。这些通讯通过“夜访60斤米丈夫”、“现代宝钢人的素质和观念”、“4分30秒诞生一辆‘桑塔纳’”等读皆宜懂喜读的角度和生活细节,反映出上海工业经济建设的崭新成就和上海工人阶级的主人翁风貌。2、化远为近。接近性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这个“接近”,可包括时间接近、地理接近、心理接近等。接近性因素越是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越大。所以追求经济新闻的贴近性是注重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新闻界有一个现象相当显著,这就是新闻的“软化”。它的具体表现,一是对软新闻的重视,另一个表现,是对硬新闻的软处理。透过新闻“软化”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读者意识的加强。它要求在一般新闻报道过程中,注入更多的读者因素。即便是那些政策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硬新闻,也应当在报道内容、报道体式、甚至编排位置和刊登时机等方面,尽力体现读者意识。今天新闻界所出现的这一变化,从一个方面说,  相似文献   

16.
郭社军 《传媒》2005,(7):50-51
硬新闻亦称"纯新闻报道"(hard news or spot news or straight news ),指题材严肃、具有一定时效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注重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工作性.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经济、科技新闻都属于硬新闻的范畴.而软新闻(soft news)主要是指人情味浓厚、写法轻松活泼的社会生活新闻,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晚报的经济报道,不同于一般日报,它应突出可读性、生活化的特色,其硬新闻的软处理和软新闻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贴近群众生活的有效方法。因此,从经济生活中抓住社会新闻,应是晚报经济记者应具备的一种思维定式。就经济报道的本身特点来说,点和面的结合是突出晚报经济报道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温州日报就成就报道如何做到可亲、可感、可信,走近读者,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作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深入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使成就报道在题材上突出一个“重”字,内容上注重一个“特”字,选材上要求一个“近”字的报道思路,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一、挖掘地方新闻资源要选重大题材成就报道必然会涉及重大问题,优势在“重”,难点也在“重”。能不能回答现实社会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能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这是成就报道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本报在实施成就报道时,首先在选题上切实把握,把它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上去透视,把那些能反映温州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重大题材比较筛选出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