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柯敏 《现代语文》2013,(5):60-62
在现代汉语中,词汇羡余现象十分常见,前人从双音词羡余、音译词羡余、词汇羡余等角度,在羡余定义、类型、成因、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前人"羡余即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亦即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的羡余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定义更为严格的现代汉语词汇羡余现象,并对其结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词汇羡余的六种类型,总结了词汇羡余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词缀羡余现象是指词缀语素不参与词义构成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表现明显。从位置角度考察,可以分为前缀羡余和后缀羡余,几乎在各个词类上都有表现。羡余词缀表示高度抽象的范畴意义,不定位、不成词,容易发生轻声化。这些羡余的词缀在构造双音词、辅助成词和促使词根语素语义具体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羡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各个层面大量存在羡余现象。通过对汉语词汇中的最基本元素——双音词的羡余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可以将羡余成分的界限作出大致的划分,排除几种貌似羡余的情形。双音词两个词素的羡余性可以分为单向羡余与双向羡余。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语言各机制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汇羡余本质上属于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本文对词汇羡余的使用度与了解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其使用多停留在不够了解但又高频的状态。结合词汇羡余的实际用例,借用顺应论与模因论,发掘出词汇羡余的存在是语言选择顺应的结果,其传播、运用与长存是语言模因所致。最后分析了词汇羡余特有的叠字修辞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羡余成分本是为强调或避免语义失落而添加的重复多余成分,但如果难以辨别一句话中某成分的羡余与否,便会造成歧义。本着重分析了两种与羡余成分有关的歧义现象。1、因难以判断“差一点+没DJ”句式中“没”的羡余与否引起的歧义。2.“的”的羡余与否难以确定而引起的歧义。  相似文献   

6.
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相似文献   

7.
张笑芳 《文教资料》2008,(28):267-268
本文简要介绍了语言中的羡余现象,包括词汇、语用、语音中的羡余特征.着重介绍了语音中的羡余特征,就读书中看到的知识谈了自己所受到的启发,这使得我对羡余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精髓.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让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势不可挡的潮流.由于羡余成语自身的一些特点及与羡余的相似性,极易引起非母语学习者的误解,因此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级汉语学习者进步的瓶劲.本文从<汉语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127个四字成语出发,探究成语的羡余现象和赘余语病的分类,并从中总结出成语教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齐菲  李淑扬 《文教资料》2010,(32):22-24
汉语词汇中大量存在形式比意义多的语言现象,从语法角度上说,这就是多余。但这种现象的语用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分析大量典型词语,以及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简要总结了一些区分羡余词汇和赘余词汇的方法,并对羡余的使用效果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羡余成分本是为强调或避免语义失落而添加的重复多余成分,但如果难以辨别一句话中某成分的羡余与否,便会造成歧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两种与羡余成分有关的歧义现象。1、因难以判断“差一点+没DJ”句式中“没”的羡余与否引起的歧义。2、“的”的羡余与否难以确定而引起的歧义。  相似文献   

11.
"差点儿+没+VP"格式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羡余成分“没”产生的原因是语法化中的强化机制,羡余成分“没”出现在不可能或不希望出现的语义背景中,起到强调事情没有发生的作用。羡余成分“没”是一个焦点标记,强调了不希望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发生而没有发生,其中“惋惜”“庆幸”不是“差点儿”格式本身的语义,是格式使用时的语境义。  相似文献   

12.
在修改病句练习中,赘余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头疼的难点。他们常常弄不明白,为什么有的语义重复是错误的而有些又是正确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分清两个概念,即“羡余”和“赘余”。现代汉语语用中,羡余与赘余有一些牵扯不清的关系。从表达规范上看,前是必要的重复,后是不必要的重复。但从形式上看,羡余与赘余都有重复的词语,二之间缺乏一个严格的分界,这也就是学生感到头疼的原因所在。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两种现象以及提出对如何划界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陈露 《文教资料》2009,(12):34-35
羡余现象是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同属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使用羡余现象理论,我们可以解释语言中一些特殊的常规语法所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对羡余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完善语言学系统,弥补语言学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修饰语的羡余表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信息理论的指导下,引用“美余”这一概念,分析了修饰语羡余表义的类型,探讨了修饰语羡余表义的作用,认为修饰语的羡余表义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为汉语语义的丰富多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在列举大量的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和功用,并指出研究此种现象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文献整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义羡余与义素的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羡余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性义的保守性和语用义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运动。羡余是在一定的语用环境中产生的,它随着交际对象的地域、阶层、团体、风俗、文化、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理性义素是词义的核心,附加义素是羡余义素的固化,并紧紧附着在核心上,不轻易改变,而羡余义素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具有多变、易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羡余性(或称冗余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语言学家陈建民所言:“说话要是像文章那样干净,这种话听下去容易疲劳,效果差。”因此,从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羡余现象,对于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自然语言之所以能够完善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含有许多多余成分。语言的多余机制使得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某些干扰,也不会影响理解。“羡余”(Redundancy)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翻译到汉语中有人称“多余信息”、“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8.
"羡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广泛存在于任何自然语言之中。自然语言中的羡余广义上指语形超过最小语义表达的需要或同义单位、近义单位、复指单位对同一信息的多次表达。不同类型语言及同一类型语言不同语体中的羡余度各异,其中起作用的既有语言系统本身因素,亦有修辞、语用以及人的认知特征等因素。以俄语为代表的斯拉夫语的羡余性具有其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以往对汉语羡余现象的研究是局部或零碎的,解释的亦不够充分和深入。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主观性、认知凸显等几个方面对羡余现象的成因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羡余产生原因并不一定是单线的,而是多种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既有历时过程,也有共时效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大部分表现为前项和后项同义或者近义,组合为固定语后,前项和后项都与固定语的语义相同;极少的一部分其中的一项在组合后的固定语中不再表义,形成偏义固定语。它们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认知基础,即同义、近义并列式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而偏义固定语羡余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是认知域中的凸显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