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冰心性别意识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西方女性主义思潮潜入“冰心研究”的时候 ,冰心女性意识受到了质疑 ;尤其她的母爱文学被认为或乏于现代性 ,或乏于女性自我 ,或制造了属于男权话语的那种“母亲神话”,总之 ,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实 ,只要真正从冰心及其作品出发 ,同样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冰心既具现代性的女性自我 ,又具女权思想。当然 ,冰心的女性意识也确实有一种将传统和现代整合在一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冰心还是李清照,在她们的作品深处,女性意识,家愁国恨,对现实人身世界的总体理解,对自我人格的确思索,对火情世界的态度都是何其惊人的相似。她们都唱响了女性的一曲颂歌,把人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升华为爱的结晶——水云间“冰心体”和轻舟载愁的“易安体”:用诗人的确审美理想为本我们展示了她们独特的人格魅力,绘就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冰心女性题材小说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题是现代白话文学的主题之一。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关注女性命运的女性作家。自 1 91 9年至 4 0年代 ,冰心在不同时期的女性题材作品主旨虽各有侧重 ,但都凸现出鲜明的冰心风格 ,即自觉张扬女性意识 ,极力宣扬女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4.
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创作,沉痛直言、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厚土之中,具有很大的醒世作用;冰心的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体悟、女性的展示方式、以童稚般的声音向世间播撒爱的哲学;冰心塑造了一批温柔可爱的“姊姊”形象,每一个女性形象都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和漾着爱的回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真、善、美三个方面对冰心笔下的部分女性形象作了评述。认为冰心作品重视继承女性的传统美德,对“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女性所具有的善良、本份、勤勉、抗恶等特有本性及女性之心灵美,外在与内在相统一之美也给予了充分的表现;认为冰心对女性的看法是公正的、客观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既集真善美于一身,又集传统时代特征于一身。  相似文献   

6.
在爱的信仰确立过程中,冰心表现出了同时代作家罕见的忏悔意识。忏悔意识伴随着进一步的价值确信,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忏悔意识的流失证明冰心最终并非从超验的意义上接受上帝之爱。传统文化精神在此绊住了冰心的思想,她所吸收的基督之爱实际上已为她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所改造。来自彼岸的上帝之爱转化为被伦理道德化、现实人性化的“爱”——母爱、童心和自然之爱。这必然决定了冰心的“爱”失去彰显人间苦难和人性丑恶的力量,从而难以企及世事真相。  相似文献   

7.
庐隐、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坛的第一代女性作家,她们都生活在一个新思潮蓬勃兴起、旧势力却未完全消退的夹缝时代,她们笔下的女性也同是这一时代的产儿,所不同的是:庐隐以“人性恶”的人生观来观察社会、人生,在现实世界里发现的只是“恨”;而冰心则崇尚泰戈尔的“爱”的哲学,用“爱”编织起理想的境界,去化解社会的一切矛盾。  相似文献   

8.
五四: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现代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启蒙运动中,男性启蒙者由于社会性别身份的历史传承带来的男权意识,使其在女性启蒙课题上无法避免的存在着对女性性别压迫根源问题态度上的游离和规避,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只是五四启蒙者的现代性想象.由于西方女权主义兴起所不可少的社会背景的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并没有在五四启蒙生成的第一代女性书写群体冰心,庐隐,凌叔华等的文本中出现,她们的文本局限于对五四男性启蒙话语的回应与附和,自觉地让度出文本的叙事主体的位置.启蒙话语下的女性言说只是他者的叙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仍是“空白之页”。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冰雪聪明”的存在构成了对以男性作家为主要代表的美文运动的冲击。苏雪林与冰心以其不同的“闺阁”写作,在主题内容、文体风格及为文为人等方面显示出女性写作对美文运动的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冰心小诗《繁星》、《春水》有鲜明的对话意识。“童心、母爱、自然”是冰心小诗的三大主题,也是冰心心灵世界的上帝。小诗中,“上帝”频频出现,诗人不断地与读对话。在冰心的笔下,上帝是人而不是神,他不是高悬于宇宙之巅,而是出现在平凡的人间,他就在你我身边。基于对上帝的这种人化认识,在心灵深处冰心把“童心、母爱、自然”以及读都看成是她的上帝。冰心与上帝的对话,实际是与宇宙万物的对话。一方面,冰心小诗有的采用对话体;另一方面,冰心大部分小诗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是诗人直接与宇宙的对话。对话已构成冰心小诗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善美三者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必然的价值诉求。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只有定位于"启真"、"导善"、"审美",即对真、善、美三者价值诉求的深刻追求和把握,才能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价值。本文试图从真善美的角度开展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佛禅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思维模式对金朝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意境营构、夸诞玄想和求真征实三个方面。金朝文学对意境营构的追求主要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以撷取"现量境"、无所执著和追求"境生象外"为基本特点。佛典禅籍夸诞玄想、高度形象化的宣教手法对于丰富金朝诗、文、小说、戏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有深刻而显著的意义。立足于"真空"、"假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强调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真如、实相的佛家"真实"观对金朝作家主张"亲历"、"亲证"和体验生活、求真征实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直受到主流意识忽视的“女魔头”群象.“女魔头”的行为心理特征,大致可分为“邪”“妖”“恶”“魔”四类.对四类“女魔头”形象的个性与共性,个人因素、他人因素及社会因素进行解析,以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塑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塑造了崔莺莺、老夫人、红娘三个光彩照人、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她们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具有封建时代女性的共性和真善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会计是一种艺术,具有艺术的自然与纯真、独创与齐放等特点;会计教学理应向学生传到"真善美"。会计教学真善美的基础在于教师是否围绕教学内容,从真善美的角度上深入研究、领悟和传播教材内外的真善美因素,以及学生对真善美的辨识、把握与追求等。要实施和实现会计教学的真善美,就必须在会计教学中以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让真善美得以切实感知、得到有效组织和积极导向。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去苦求乐”的观念,从近代转换的社会根源出发,与“至善”之道德观念、“竞关”之社会政治理想、“求真”之精神情感追求相互关联,具有吸取西方快乐主义幸福观、佛学“求真”观念等运思特质,在理论上与实践上均有意义,值得重新体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阐释,造成其主题思想的“朦胧性”.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影像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极佳的基础”.2013年2月,由周星驰导演的电影《西游·降魔篇》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创下新高,虽然整体上是对原著的一种颠覆,但也是对原著的一种复位.本文试从英雄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和追求真善美、扼杀心魔的哲学主题两个方面,探讨《西游·降魔篇》对《西游记》小说主题思想的一次另类还原.  相似文献   

20.
张青 《中学教育》2010,(8):42-45
人文情怀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它的核心价值是“真”、“善”、“关”,分别从哲学、伦理学、美学三个角度来阐释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教室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潜在课程,对小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教室这一物理空间、学生参与教室环境布置产生的同学关系体验、师生关系体验、学生自我认识等方面把握教室环境布置对小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