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立“儿童读书日”给孩子朗读童话故事,是日本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日本的少儿读物不仅受到父母的重视,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各地图书馆都设有专用的儿童书阅览室。这里的书架比一般成人书架矮,都是脱鞋进入。孩子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拿着书席地而坐。有的图书馆还定期为孩子举办公开朗读会。图书馆也十分重视少儿读物的补充。2001年12月,日本推出了关于儿童读书的新法律,将每年的4月23日规定为“儿童读书日”。这一天,日本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动儿童读书的宣传活动。人人都能写童话日本少儿读物十分兴盛,与其出版…  相似文献   

2.
海子的诗中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也有一间房子,虽然没有面朝大海,可也一样春暖花开。我这间房子叫书房,有书可读就是春暖花开。一张书桌一盏灯,一杯清茶一本书,正如《我的秘密书架》中所说:"躲进书房,把门一关,就像是刚从野地里回巢的田鼠,鬼鬼祟祟地舒服。"我的教育人生就在"边读书,边实践"这六个字中慢慢铺展开来。边读书,边实践,我结识了魏书生、王晓春等教育大家,我的小书架上多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海子的诗中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也有一间房子,虽然没有面朝大海,可也一样春暖花开.我这间房子叫书房,有书可读就是春暖花开.一张书桌一盏灯,一杯清茶一本书,正如《我的秘密书架》中所说:"躲进书房,把门一关,就像是刚从野地里回巢的田鼠,鬼鬼祟祟地舒服."我的教育人生就在"边读书,边实践"这六个字中慢慢铺展开来.  相似文献   

4.
真情隽语     
真情隽语公朋读书A.如果你不断地买书只是为了充实和装潢你的书架,还是尽早停止。书的数量不体现你的学识和修养,其实,有时把一本书读透就能领悟整个人生。B.别人都抢购一本书,你也跟着买,这是盲从的一种做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阅读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引导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我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性探索。一、让学生爱上读书书,就像玩具一样,曾经是每一个孩子的伙伴。到书店看看,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蹲着的、趴在地上的、角落挤着的、书架边靠着的……哪一个不是读得津津有味、近乎痴迷?可怎么能让初中学生痴迷于读书呢?让学生读感兴趣的书,自己选书读。读书,各有所好、各有所用,各人有自己的观感、各自的兴趣。学生读  相似文献   

6.
人因为有思想而站立起来。站起来的人并非都有思想。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史诗。每一篇章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闪光的智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边实践、边读书的感悟中来。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思想;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设立“儿童读书日”给孩子朗读童话故事,在日本随处可见。日本的少儿读物不仅受到父母的重视,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各地图书馆都设有专用的儿童书阅览室,这里要脱鞋进入,书架比一般成人书架矮。孩子在这里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可以拿着书席地而坐。有的图书馆还定期为孩子们举办公开朗读会。图书馆也十分重视少儿读物的补充。2001年12月,日本推出了关于儿童读书的新法律,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这一天,日本各地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推动儿童读书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8.
1870年6月13日,朱尔斯·包尔德特出生于布鲁塞尔西南的索格尼市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爱好读书,也喜欢藏书。他父母认为,一个没有藏书的家庭好似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所以,他父母购买了许多书籍,连同祖父留下来的书籍,他家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了。他家每一个房间都放有书架,书架上的书都是摆得满满的。这种家庭生活环境,使包尔德特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家里人都管他叫“小书迷”。父母看到儿子喜爱读书,非常高兴。他们非常关心包尔德特的学  相似文献   

9.
走进盐湖区实验小学,门厅里、走廊中、楼道口、操场边、板报前、教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书架。下课铃一响,书架前就围满了学生,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站着,或蹲着,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他们时而凝神细读,时而低声谈论。从前课间的喧闹场面被手不释卷的景象所替代。校长王福民告诉记者,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读书习惯,形成良好的读书品质,为他们打造享用一生的“助跑器”和“加油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发读书课程资源,就是要让学生人人成为爱读书、读好书的人,让我们的民族成为与时俱进的民族。放开“拴羊”的绳索,给学生一片读书的“草…  相似文献   

10.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看,也没有电子游戏机玩,更多的乐趣,是围着父母亲的书架转来转去。今天我们拽下一本,明天我们又拽下另一本。我们跟着书里写的想啊想,越读书,想得越多,想得越远。书,不光给我们知识,  相似文献   

11.
寇丽娟 《父母必读》2012,(4):116-116
阅读对小宝宝的好处真是众所周知。养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可以让孩子更便捷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养分,还能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所以赶紧行动起来,给孩子创建一个家庭书架吧。  相似文献   

12.
纸箱变书架     
爱读书是好事,可是,书越买越多,书架吃不下了怎么办?除了再买一个书架,还有一个更省钱的方法——纸箱变书架!不管是网上书店的送货箱,还是电器的包装箱,甚至鞋盒都可以用来做原材料。  相似文献   

13.
我没有机会进大学读书,也没有读过多少书,谈读书有点脸红。但幸运的是自己做了语文老师。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便成了我这个“土八路”语文老师的一个特点;和学生一起读书成了我的一大快乐。  相似文献   

14.
人因为有思想而站立起来。站起来的人并非都有思想。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史诗。每一篇章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闪光的智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边实践、边读书的感悟中来。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思想;不读书的人,就没有个性化的灵魂。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5.
<正>十年前还在读书时,晚饭后总会顺路或绕路去逛一逛学校附近的旧书店,渐渐养成买书囤书的习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而今,我也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实体书店,一般都是在网上购书,那些穿行在书架间,用眼光扫过一排排的书,忽然遇见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书的惊喜,那些淘书的乐趣,虽是源于内心的真正愉悦,却也离现在的生活愈来愈远了。  相似文献   

16.
“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会说话无趣,表情呆板.古往今来,中外思想者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又一部辉煌的著作,每一部都透露出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些闪光的智慧,从实践中来,从读书中来,从边实践、边读书的感悟中来.由此可见,在课外阅读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就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书”,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7.
活动目标与要求:知识:知道读书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充实生活,快乐心情;技能:通过读书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体验读书的乐趣;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有益,激发学生读好书的热情. 活动重难点:体验读书的乐趣;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 活动一:爱书人引路 出示《父与子全集》,教师谈话:繁忙的工作之余,能读上心爱的书是我莫大的幸福!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全集》是我钟爱的漫画之一.书中的父子深情,总能轻轻地拨动我的心弦.在老师家里,有两个书架,近千本书.这是我们全家最大的财富!相信小朋友们也都有自己最爱读的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8.
自由的视界     
小的时候,家中有一个大书架,里面存放的大多是父亲读大学时买的书。在他读书的那个年代,父亲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大街上摆一张桌子,帮人抄写文字,换得些钱来,大部分用去买书。父亲毕业后回乡工作,所买的书全部带回乡下,幸运地免遭文化大革命的焚烧。待到举家搬到县城后,父亲自个儿打了个大书架,并陆续地添置了一些新书,从此,这个大书架便成为我们几兄弟自由的精神粮食。有一次,二哥曾私下里对我说,如果家里有什么东西能让他继承的话,那就是父亲的一架子书。我小时候是很讨厌上学读书的,学习成绩也很一般,有时甚至很糟糕,再加上有人经常说陈…  相似文献   

19.
小草吐绿,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走进了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和光明路小学,立即被那种浓郁的读书氛围感染,马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每间教室,最吸引人的是那个简陋、但迷人的书架。书架上排得满满的书报、杂志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步入智慧的殿堂。课前课后,书架这一狭小的地带,成了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海区一小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于1997年为同学们开设了每周两节的读书课,并且配置了大量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图书。1998年筹建了两间学生阅览室,每个班级的学生可轮流在阅览室上读书课。…  相似文献   

20.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前人积累的读书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动笔墨就一定不要读书。梁厚甫先生曾提到一个年轻人,倚在球场的铁丝网上,单脚着地,作金鸡独立状读一本书,两个小时没有变换位置。其实,在马路边、树阴下、公交车上,随处可见好学之人手不释卷,也少见他们执笔抄录。想那古人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读书时,也未必有顺手的笔墨在跟前。倘若非要呆板地遵古训,凡开卷必先铺纸研墨,岂不是削减了读书的情趣,又有迂腐可笑之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