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灯谜源远流长,远溯上古时代汉字的产生和黄帝《弹歌》的出现,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到春秋时期出现灯谜的雏形“度词”和“隐语”。“谜”这个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还没有,直到宋初由徐铉补了上去。他注释说:“隐语也,从言迷。”说明“谜”就是利用迷离的语言来传递信息。把真意隐藏起来。所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谜语起源很早。《左传》里有写隐语的。荀子的《赋篇》就是谜的形式。东方朔的射覆,本身也是诗谜。《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孔融的《离合诗》,也都是谜语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亲自作字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锺”,谜底是隶书“司”字(见《洛阳伽蓝记》)。周密《武林旧  相似文献   

3.
谜味与诗味     
谜.是用隐语猜射事物的文字游戏。诗,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文学体裁。两者看起来各不相关,其实却有不少共同之处。一则语言隽永、音韵铿锵的好谜,往往不仅有谜味,还有浓郁的诗味;一首蕴藉含蓄、意境深远的好诗,  相似文献   

4.
<正> 许慎《说文解字》释“谜”字云,“隐语也,从言、迷”;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则谓“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语真象一座语言的(当然也有非语言的谜事形态,但毕竟离不开思维材料的语言)迷宫,古往今来,使无数人流连其间,乐不知疲。我自小也喜欢猜谜,“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寝食可忘,而有些巧妙、隽永的谜语却使我永志不忘。例如:  相似文献   

5.
射覆谜拾趣     
何谓“射覆谜”?射覆谜是以隐含文字为主,属于文义谜的一种,出示“挂面词”是射覆谜的出题形式,根据“挂面词”上的空白位置,按覆底词的不同组合、不同安排,形成多种格式。  相似文献   

6.
隐情诗立论     
无论古今中外,在爱情诗中有一种可称之为隐情诗的,即用瘦辞隐语或暗示象征等手法所写的诗。之所以名为“立论”,是因为这“隐情诗”的名目是笔者妄立,尚未见诸他书。元人周密《齐东野语》说:“古之所谓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隐语就是隐藏本意而不明说的话语,是借助谐音、曲笔、暗喻、象征等方法把原本可以直接了当说明白的事情,故意说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影影绰绰、神秘兮兮。同时又通过反复强调等方式。告诉人们,  相似文献   

7.
避题诗几则     
《辅导员》2011,(Z2):125+88
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你能猜出来这几首咏物诗的题目吗?  相似文献   

8.
数学灯谜     
(五)与全排列有关的谜格 有些灯谜带有谜格.先介绍移字类的谜格.设谜底由三字组成(假定为“读书好”),记其原序为123.按全排列公式,其排列方式有六种;对应的谜格有五种(原序无格),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避题诗几则     
《辅导员》2011,(13):125-125,88
咏物谜诗,也称避题诗,诗面上绝不能提及本物,近似隐语,所以可视为诗谜。诗可看作谜面,题目可看作谜底。诗中有谜,谜在诗中,亦诗亦谜,别具一格。你能猜出来这几首咏物诗的题目吗?  相似文献   

10.
猜谜     
《家长》1996,(5)
1.小青和小莉都爱猜谜,俩人碰到一起,小青说:“我出一谜,打一个字,你猜中了我请客。”小莉说:“好,你出谜.”小青说:“横看有,竖看无;未来有,暂时无;光荣有,可耻无;困难有,问题无。”  相似文献   

11.
(三)抵消法 在解多元联立方程时,常用方法之一是消元法.在灯谜中相应地有抵消法. 谜例1牛刀(打数学名词三).谜底是“分解、除、角”. 谜例2惆怅(打数学名词三).谜底是“除、重心、周长”. 说明 先看例1的谜底,“解”字分开得“牛角  相似文献   

12.
谜语知识知多少我国的谜语,在古代称为廋辞、隐语、灯虎、春灯、灯谜,等等。谜语在我国起源很早,据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篇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说:“古之所谓度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廋辞”在《国语·晋语五》里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韦昭注曰:“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说明在古代就把谜语用到外  相似文献   

13.
说来也许不信,中学时代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课居然是一节室内体育课。体育老师或许没有料到会突然下雨,实在“没辙”了,竟然带我们猜起了灯谜:“‘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射一字。”同学们似乎从未有过那样兴奋,乱箭竞发,一连猜了十几个字,老师却只顾重复那两字——“不对”。“人有它大,天没有它大”,我反复想,世上哪有此等怪物?莫不是老师拿话哄我们,便串通同学一齐要老师说出谜底。原来谜底简单极了,是个“一”字,“人”有它是“大”,“天”没有了它也是“大”,一经解释,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灯谜却这般有趣。那次课后,心中总希望体育课上下雨。该死的老天爷怪得很,以后的雨竟都躲开了体育课,这倒越发激起了我对灯谜的兴趣。进入高校,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谜书,算是真正踏上了“谜”途。  相似文献   

14.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就一字之形体而离析整合,以收雅俗共赏、妙趣横生之效,这种辞格就是析字(或称:废语、隐语、拆字、字谜)。如汉末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射董卓不得善终。晋元康三年童谣:“江桥头,阙下市,成都北门十八子”(《晋诗》卷九),十八子,于文为“李”,指华阳国主李势。又如言午为许,非衣为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双关谐声,是指由读音相同的字构成的具有双关意义的隐语。这种修辞手法,大约最早出自民歌。如南朝民歌中常见的双关语:以“丝”双关“思”,以“莲”双关“怜”,以“(布)匹”双关“匹(配)”等。双关谐声的构成,有同字同音和异字同音两种。  相似文献   

16.
正"迷""谜"之辨"迷"和"谜"同音,都读mí;但意义不同。"迷"的本义是失去辨别、判断的能力,分辨不清;引申为迷恋、陶醉、迷失、迷惑等;也指过分迷恋某种事物的人等。"谜"就是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是暗射的话,谜底是让人们猜测的事物本身。例如荆公(王安石)字谜:"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打一字)",这是谜面;谜底是"井"字。"谜"也用以比喻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中,有这样一组三个隐语:“群芳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其浓艳妩媚,意趣绰约,为一般读者所注目,只是难得透解罢了。现在所见,学者专家皆以各隐语”末一个字的同音相谐为解,即以“髓”谐碎,以“窟”谐哭,以“杯”谐悲,说是红楼梦的作者以“群芳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象征大观园中众儿女悲惨的命运和结局;还有说甚至象征整个封建社会衰落败亡的历史命运的。我们在报刊上还不时看见一些文章喜欢引用这些隐语,所用含义,大致也是这样的意思。这种解读几乎成了没有异议的定见了。但笔者对这一组隐语留…  相似文献   

18.
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一天和众文友雅会,兴之所致,戏作谜诗一首请大家来猜。谜诗曰:“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众宾客一时语塞。这时诗人梅尧臣缓缓说:“我也有一首谜诗,即是你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亦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捻髯大笑道:“梅先生果然才思敏捷。”(谜底为“日”字)王安石戏作谜诗@林汉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字多奇趣,古今多少义人墨客玩味其中以为乐。如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被广泛用于作诗、填词、撰联,或用于隐语、制谜、酒令等。历史上曾发生过大量的“拆字”趣闻,这里选出其中的几条经典趣闻,与各位看官共赏之。  相似文献   

20.
“矮”与“射”□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有位教师问我,“矮”与“射”两字是不是造反了,“射”应为“矮”,身体一寸,不是为矮吗?“矮”从矢从委(“委”有抛弃、派出之意),不是为射吗?真的是古人造字之误,或是后人误读误用了吗?我们分析一下这两个字的构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